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5页 |
1.1 番茄抗灰叶斑病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1.1 灰叶斑病的发生情况 | 第14-15页 |
1.1.2 番茄灰叶斑病发病症状及规律 | 第15页 |
1.1.3 病原菌 | 第15-16页 |
1.1.4 病原菌侵染过程 | 第16页 |
1.1.5 抗病机理 | 第16-17页 |
1.1.6 番茄灰叶斑病接种鉴定方法 | 第17页 |
1.1.7 番茄抗灰叶斑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 第17-18页 |
1.2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2.1 植物抗病基因的类型 | 第18-19页 |
1.2.2 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方法 | 第19-20页 |
1.2.3 番茄抗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20-2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番茄抗灰叶斑病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5-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1 病原菌的培养 | 第25-26页 |
2.2.2 抗病鉴定 | 第26页 |
2.2.3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3.1 病原菌致病力测定 | 第26-27页 |
2.3.2 试验材料抗灰叶斑病调查 | 第27页 |
2.3.3 番茄抗灰叶斑病基因关联分析 | 第27页 |
2.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番茄抗灰叶斑病基因Sm的精细定位 | 第29-39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页 |
3.1.3 引物设计 | 第30页 |
3.1.4 标记分析 | 第30页 |
3.1.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重组单株筛选 | 第30-31页 |
3.1.6 病原菌的培养 | 第31页 |
3.1.7 抗病鉴定 | 第31页 |
3.1.8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3.1.9 注释基因表达分析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3.2.1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32页 |
3.2.2 F_2群体植株抗病性鉴定 | 第32-33页 |
3.2.3 对Sm基因进行遗传作图 | 第33页 |
3.2.4 筛选重组单株并对Sm定位结果进行验证 | 第33-36页 |
3.2.5 候选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36-37页 |
3.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番茄抗灰叶斑病基因Sm的克隆 | 第39-50页 |
4.1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 第39-41页 |
4.1.1 VIGS试验所用番茄材料 | 第39页 |
4.1.2 候选基因预测与VIGS引物设计 | 第39页 |
4.1.3 番茄叶片RNA提取与cDNA合成 | 第39-40页 |
4.1.4 沉默片段的获得 | 第40页 |
4.1.5 载体构建 | 第40页 |
4.1.6 农杆菌侵染 | 第40-41页 |
4.2 BAC文库的筛选及候选基因序列分析 | 第41-42页 |
4.2.1 BAC文库的构建 | 第41-42页 |
4.2.2 BAC质粒大片段DNA提取 | 第42页 |
4.2.3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 | 第42页 |
4.2.4 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4.3.1 基因预测及瞬时沉默载体的构建 | 第42-45页 |
4.3.2 预测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45-46页 |
4.3.3 BAC文库的筛选 | 第46-47页 |
4.3.4 BAC序列分析 | 第47页 |
4.3.5 候选基因序列分析 | 第47-48页 |
4.3.6 共显性标记Sm-InDel用于Sm基因的辅助选育 | 第48页 |
4.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3页 |
附录 | 第6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