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论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一、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相关概念 | 第14-21页 |
(一) 友善的基本内涵 | 第14-17页 |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 | 第14-15页 |
2.西方历史上的友善文化 | 第15-16页 |
3.友善在当代中国的新内涵 | 第16-17页 |
(二) 大学生友善教育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1.大学生友善观的内涵 | 第18页 |
2.大学生友善教育的内涵 | 第18-19页 |
3.大学生友善行为的评判标准 | 第19页 |
4.大学生友善教育开展的可能性 | 第19-21页 |
二、开展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1-26页 |
(一)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 | 第21-22页 |
(二) 继承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必然使命 | 第22-23页 |
(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23-24页 |
(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 第24-26页 |
三、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6-33页 |
(一) 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1.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 第26页 |
2.学校对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 第26-27页 |
3.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的缺失 | 第27页 |
4.当代大学生自身对友善教育的认识不足 | 第27页 |
(二) 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问题的原因 | 第27-33页 |
1.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 | 第28-29页 |
2.学校未发挥友善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第29-30页 |
3.家庭对友善教育重视不足 | 第30-31页 |
4.个人对友善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 第31-33页 |
四、当代大学生友善教育的基本路径 | 第33-39页 |
(一) 社会方面 | 第33-34页 |
1.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 第33-34页 |
2.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建立友善行为的奖励制度 | 第34页 |
3.发挥媒体导向作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 第34页 |
(二) 学校方面 | 第34-36页 |
1.开展理论学习,重视思想教育引导 | 第34-35页 |
2.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建设友善文明 | 第35页 |
3.培育典型模范,营造崇尚友善的学校氛围 | 第35-36页 |
(三) 家庭方面 | 第36-37页 |
1.树立正确的育人思想,掌握友善教育的科学方法 | 第36-37页 |
2.父母以身作则,大学生耳濡目染 | 第37页 |
(四) 个人方面 | 第37-39页 |
1.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友善意识 | 第37-38页 |
2.投身实践,积极践行友善价值观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