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2页 |
2.1 新常态的概念及特点 | 第17-18页 |
2.1.1 新常态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新常态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 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19页 |
2.2.3 贷款配给理论 | 第19页 |
2.2.4 篮子理论 | 第19-20页 |
2.3 新常态前后商业银行民营企业贷款的区别 | 第20-22页 |
2.3.1 贷款风险的变化 | 第20-21页 |
2.3.2 贷款管理的变化 | 第21-22页 |
第3章 X银行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 第22-40页 |
3.1 X银行基本情况 | 第22-25页 |
3.2 X银行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流程介绍 | 第25-30页 |
3.2.1 贷前调查 | 第26-28页 |
3.2.2 贷时审查 | 第28页 |
3.2.3 贷后管理 | 第28-30页 |
3.3 新常态前后X银行民营企业贷款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3.3.1 对贷款客户规模的影响 | 第30页 |
3.3.2 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X银行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40页 |
3.4.1 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方法不精确 | 第31-32页 |
3.4.2 贷款操作全流程控制不严密 | 第32-33页 |
3.4.3 银行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33-34页 |
3.4.4 贷款产品不具有针对性 | 第34-35页 |
3.4.5 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不完善 | 第35-40页 |
第4章 新常态下X银行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现状的优化 | 第40-55页 |
4.1 X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 第40-41页 |
4.1.1 优化的目标 | 第40页 |
4.1.2 优化的原则 | 第40-41页 |
4.2 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的优化 | 第41-47页 |
4.2.1 贷款风险识别方法差别化 | 第41-43页 |
4.2.2 建立财务风险评估指标预警机制 | 第43-46页 |
4.2.3 非财务指标风险评估体系的优化 | 第46-47页 |
4.3 风险控制的优化 | 第47-55页 |
4.3.1 贷款结构的优化 | 第48-51页 |
4.3.2 贷款流程监控工作的优化 | 第51-52页 |
4.3.3 担保体系的优化 | 第52-53页 |
4.3.4 不良贷款实行终身负责制 | 第53页 |
4.3.5 内部审计工作职责的优化 | 第53-55页 |
第5章 新常态下X银行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实施保障 | 第55-60页 |
5.1 部门设置的优化 | 第55-56页 |
5.2 创新贷款产品 | 第56-57页 |
5.3 设立中小企业定价机制 | 第57页 |
5.4 建立X银行信用共享体系 | 第57-58页 |
5.5 完善X银行薪酬激励制度 | 第58-59页 |
5.6 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