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概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城市管理 | 第19页 |
2.1.2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 第19-21页 |
2.2 多元参与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2.2 协同理论 | 第21页 |
2.2.3 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多元主体参与广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实践案例分析 | 第24-33页 |
3.1 广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整合相关政府部门主体参与案例分析 | 第24-29页 |
3.1.1 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设立 | 第24-26页 |
3.1.2 天河区车陂街道的综合治理模式 | 第26-28页 |
3.1.3 试点案例总结 | 第28-29页 |
3.2 市场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践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3.2.1 政府向专业企业购买服务案例 | 第29页 |
3.2.2 市场主体志愿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案例 | 第29-30页 |
3.2.3 市场主体参与的重要价值 | 第30-31页 |
3.3 第三方组织及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践案例分析 | 第31-33页 |
3.3.1 城管执法中的第三方组织及公众参与案例 | 第31页 |
3.3.2 第三方组织及公众参与的重要价值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33-41页 |
4.1 困境分析 | 第33-36页 |
4.1.1 社会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认识缺失 | 第33页 |
4.1.2 多元主体之间的差异化容易产生次生矛盾 | 第33-34页 |
4.1.3 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缺失 | 第34-35页 |
4.1.4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效果欠佳 | 第35-36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4.2.1 城管综合执法部门自身建设尚未完善 | 第36页 |
4.2.2 多元主体参与缺乏系统的制度保障 | 第36-37页 |
4.2.3 政府掌控型管理理念根深蒂固 | 第37-38页 |
4.2.4 其他多元主体参与主动性较弱 | 第38-41页 |
第五章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对策及建议 | 第41-50页 |
5.1 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自身建设 | 第41-43页 |
5.1.1 完善城管执法体制建设 | 第41页 |
5.1.2 合理配置权责,理清职责边界 | 第41-42页 |
5.1.3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服务意识 | 第42-43页 |
5.2 建立高效的政府部门间协同机制 | 第43-44页 |
5.2.1 避免简单粗暴的“物理合并” | 第43页 |
5.2.2 完善纵向与横向协调机制 | 第43-44页 |
5.3 与市场主体间建立分工明确的协同合作机制 | 第44-45页 |
5.3.1 明确职责分工和界限 | 第44页 |
5.3.2 合理释放管理权限 | 第44-45页 |
5.4 鼓励第三方组织及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 | 第45-47页 |
5.4.1 培养参与意识,提升参与热情 | 第45-46页 |
5.4.2 完善制度保障,明确参与范围 | 第46页 |
5.4.3 创新参与平台,丰富共治方式 | 第46-47页 |
5.5 建立全方位的多元参与机制 | 第47-50页 |
5.5.1 完善相关法律及制度保障 | 第47-48页 |
5.5.2 优化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模式 | 第48-49页 |
5.5.3 培养多元参与的核心主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多元主体参与广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研究的访谈提纲及调查问卷 | 第53-60页 |
采访提纲一 | 第53-54页 |
采访提纲二 | 第54-55页 |
采访提纲三 | 第55-56页 |
采访提纲四 | 第56-57页 |
广州市民参与协助城管执法情况调查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