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陆路交通网络的物流园区可达性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概况 | 第11-13页 |
1.3.1 陆路交通网络结构概况 | 第11-12页 |
1.3.2 物流园区建设概况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陆路交通网络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29页 |
2.1 运输网络经济性分析 | 第16-19页 |
2.1.1 运输产品的需求分析 | 第16页 |
2.1.2 运输资源分析 | 第16-18页 |
2.1.3 运输业网络经济分析 | 第18-19页 |
2.2 陆路交通网络的构成要素、特点和类别 | 第19-21页 |
2.2.1 陆路交通网络的构成 | 第19页 |
2.2.2 陆路交通网络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3 陆路交通网络的类别 | 第20-21页 |
2.3 陆路货运网络化内涵及服务类型 | 第21-22页 |
2.4 陆路交通网络化的影响因素识别 | 第22-29页 |
2.4.1 国外陆路交通网络化的实践 | 第22-25页 |
2.4.2 我国陆路交通网络化的实践 | 第25-27页 |
2.4.3 影响陆路交通网络化的主要因素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物流园区与可达性评价 | 第29-38页 |
3.1 物流园区概述 | 第29-31页 |
3.1.1 物流园区起源与概念 | 第29页 |
3.1.2 物流园区的内涵 | 第29-30页 |
3.1.3 物流园区的类型 | 第30-31页 |
3.2 物流园区作用与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3.2.1 物流园区的作用 | 第31-33页 |
3.2.2 影响物流园区重要性和绩效的关键因素 | 第33页 |
3.3 土地利用与交通区位 | 第33-36页 |
3.4 物流园区可达性评价的重要性 | 第36-38页 |
3.4.1 可达性 | 第36页 |
3.4.2 可达性评价的重要性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可达性评价方法 | 第38-49页 |
4.1 可达性评价综述 | 第38-39页 |
4.2 可达性计算模型 | 第39-45页 |
4.2.1 引力模型 | 第39-41页 |
4.2.2Voronoi图 | 第41-42页 |
4.2.3 移动搜索法 | 第42-43页 |
4.2.4 两步移动搜索法 | 第43-45页 |
4.3 可达性的评价思路 | 第45-46页 |
4.4 基于GIS的可达性评价 | 第46-49页 |
4.4.1GIS平台简介 | 第46页 |
4.4.2 基于ARCGIS的可达性评价流程 | 第46-49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9-60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9-51页 |
5.1.1 辽宁省区域概况 | 第49-50页 |
5.1.2 辽宁省陆路交通网络概况 | 第50-51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51-53页 |
5.3 分级显示 | 第53-6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0-63页 |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60-61页 |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