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背景篇——研究范畴界定与《红楼梦》艺术背景介绍 | 第15-23页 |
2.1 研究范畴界定 | 第15-17页 |
2.1.1《红楼梦》版本选定 | 第15-16页 |
2.1.2 诗词研究范畴界定 | 第16-17页 |
2.1.3《红楼梦》园林研究范畴 | 第17页 |
2.2《红楼梦》艺术背景 | 第17-23页 |
2.2.1 明清园林艺术背景 | 第17-19页 |
2.2.2 作者艺术背景 | 第19-21页 |
2.2.3《红楼梦》中的园林空间格局 | 第21-23页 |
3 分析篇——《红楼梦》中描述古典园林的诗词 | 第23-43页 |
3.1《红楼梦》中大观园诸景留题、匾额和楹联 | 第23-32页 |
3.1.1 曲径通幽处 | 第23-24页 |
3.1.2 沁芳亭 | 第24-25页 |
3.1.3 潇湘馆 | 第25-26页 |
3.1.4 稻香村 | 第26-28页 |
3.1.5 蓼汀花溆 | 第28页 |
3.1.6 蘅芜苑 | 第28-30页 |
3.1.7 省亲别墅 | 第30页 |
3.1.8 怡红院 | 第30-31页 |
3.1.9 藕香榭 | 第31-32页 |
3.1.10 其他处 | 第32页 |
3.2《红楼梦》中的有关园林的诗词 | 第32-41页 |
3.2.1 会芳园 | 第32-33页 |
3.2.2 大观园 | 第33-37页 |
3.2.3 潇湘馆 | 第37页 |
3.2.4 蘅芜苑 | 第37-38页 |
3.2.5 怡红院 | 第38页 |
3.2.6 稻香村 | 第38-39页 |
3.2.7 芦雪广 | 第39-40页 |
3.2.8 其他处 | 第40-41页 |
3.3 小结 | 第41-43页 |
4 论证篇——《红楼梦》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 第43-59页 |
4.1《红楼梦》留题、匾额、楹联创作手法分析 | 第43-44页 |
4.1.1 直接引用古诗 | 第43页 |
4.1.2 旧诗应景转化 | 第43页 |
4.1.3 借用常用词汇 | 第43页 |
4.1.4 比拟著名景观 | 第43-44页 |
4.1.5 揭示园林意境 | 第44页 |
4.2 从《红楼梦》诗词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 | 第44-55页 |
4.2.1 造园要素 | 第44-51页 |
4.2.2 造园思想 | 第51-52页 |
4.2.3 造园手法 | 第52-54页 |
4.2.4 诗情意境 | 第54-55页 |
4.3 诗词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造园要素 | 第55-59页 |
4.3.1 组景——组成景观 | 第56-57页 |
4.3.2 点景——强化景观 | 第57-58页 |
4.3.3 展景——展开景观 | 第58-59页 |
5 总结篇——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相互交融 | 第59-62页 |
5.1 景借文传的园林发展史 | 第59页 |
5.2 客观世界和人的精神的交融 | 第59页 |
5.3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 | 第59-60页 |
5.4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