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3-35页 |
1.1 谷胱甘肽 | 第23-27页 |
1.1.1 谷胱甘肽的理化性质 | 第23页 |
1.1.2 谷胱甘肽的生理功能 | 第23-24页 |
1.1.3 谷胱甘肽的应用领域 | 第24页 |
1.1.4 谷胱甘肽的生产方法 | 第24-26页 |
1.1.4.1 溶剂萃取法 | 第24-25页 |
1.1.4.2 化学合成法 | 第25页 |
1.1.4.3 酶催化法 | 第25页 |
1.1.4.4 微生物发酵法 | 第25-26页 |
1.1.5 谷胱甘肽的分离方法 | 第26-27页 |
1.1.5.1 产谷胱甘肽菌株破碎 | 第26页 |
1.1.5.2 谷胱甘肽分离纯化 | 第26-27页 |
1.1.5.3 谷胱甘肽精制结晶 | 第27页 |
1.2 S-腺苷-L-甲硫氨酸 | 第27-30页 |
1.2.1 S-腺苷-L-甲硫氨酸的理化性质 | 第27-28页 |
1.2.2 S-腺苷-L-甲硫氨酸的生理功能 | 第28页 |
1.2.3 S-腺苷-L-甲硫氨酸的应用领域 | 第28页 |
1.2.4 S-腺苷-L-甲硫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28-29页 |
1.2.4.1 化学合成法 | 第28-29页 |
1.2.4.2 酶促转化法 | 第29页 |
1.2.4.3 微生物发酵法 | 第29页 |
1.2.4.4 全细胞催化法 | 第29页 |
1.2.5 S-腺苷-L-甲硫氨酸的分离方法 | 第29-30页 |
1.2.5.1 产S-腺苷-L-甲硫氨酸菌株细胞破碎 | 第30页 |
1.2.5.2 S-腺苷-L-甲硫氨酸分离纯化 | 第30页 |
1.2.5.3 S-腺苷-L-甲硫氨酸稳定性盐类制备 | 第30页 |
1.3 酵母多糖 | 第30-33页 |
1.3.1 酵母细胞壁结构 | 第31页 |
1.3.2 酵母多糖的生理功能 | 第31-32页 |
1.3.2.1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第31页 |
1.3.2.2 抗肿瘤作用 | 第31页 |
1.3.2.3 抗氧化作用 | 第31页 |
1.3.2.4 解毒作用 | 第31-32页 |
1.3.2.5 抗病促生长作用 | 第32页 |
1.3.2.6 营养作用 | 第32页 |
1.3.3 酵母多糖的应用领域 | 第32-33页 |
1.3.3.1 酵母多糖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 第32页 |
1.3.3.2 酵母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1.3.3.3 酵母多糖在葡萄酒中的应用 | 第33页 |
1.3.4 酵母多糖的分离提取 | 第33页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4.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33-34页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4.2.1 谷胱甘肽分离纯化 | 第34页 |
1.4.2.2 S-腺苷-L-甲硫氨酸分离纯化 | 第34页 |
1.4.2.3 酵母综合利用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发酵法生产谷胱甘肽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35-6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2.1.1 菌株 | 第35页 |
2.1.2 培养基 | 第35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2.1.5 其他实验材料 | 第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46页 |
2.2.1 微生物培养 | 第37-38页 |
2.2.1.1 传代培养 | 第37页 |
2.2.1.2 种子培养 | 第37页 |
2.2.1.3 发酵培养 | 第37-38页 |
2.2.2 发酵液预处理 | 第38页 |
2.2.2.1 发酵液离心 | 第38页 |
2.2.2.2 细胞破碎 | 第38页 |
2.2.2.3 超滤 | 第38页 |
2.2.2.4 浓缩 | 第38页 |
2.2.3 树脂和层析操作 | 第38-40页 |
2.2.3.1 树脂预处理与再生 | 第38-39页 |
2.2.3.2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容量测定 | 第39-40页 |
2.2.3.3 树脂的装柱方法 | 第40页 |
2.2.3.4 离子交换层析操作 | 第40页 |
2.2.3.5 大孔树脂吸附层析操作 | 第40页 |
2.2.4 纳滤 | 第40-41页 |
2.2.4.1 纳滤膜的准备 | 第40-41页 |
2.2.4.2 纳滤操作 | 第41页 |
2.2.5 结晶 | 第41-42页 |
2.2.5.1 标品结晶 | 第41页 |
2.2.5.2 产品结晶 | 第41-42页 |
2.2.6 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2.2.6.1 四氧嘧啶法测定谷胱甘肽含量 | 第42-43页 |
2.2.6.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谷胱甘肽含量 | 第43页 |
2.2.6.3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含量 | 第43-44页 |
2.2.7 谷胱甘肽分离工艺流程和收率计算 | 第44-46页 |
2.2.7.1 细胞破碎收率计算 | 第45页 |
2.2.7.2 超滤工艺收率计算 | 第45页 |
2.2.7.3 浓缩工艺收率计算 | 第45页 |
2.2.7.4 离子交换层析工艺收率计算 | 第45页 |
2.2.7.5 纳滤工艺收率计算 | 第45页 |
2.2.7.6 大孔树脂吸附层析工艺收率计算 | 第45页 |
2.2.7.7 结晶工艺收率计算 | 第45页 |
2.2.7.8 总工艺收率计算 | 第45-4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63页 |
2.3.1 合成培养基替代天然培养基用于谷胱甘肽发酵 | 第46-48页 |
2.3.1.1 5L发酵罐发酵实验 | 第46页 |
2.3.1.2 30L发酵罐发酵实验 | 第46-47页 |
2.3.1.3 300L发酵罐发酵实验 | 第47-48页 |
2.3.2 细胞破碎 | 第48-49页 |
2.3.2.1 酸辅助微波破碎 | 第48-49页 |
2.3.2.2 对比乙醇破碎和微波破碎 | 第49页 |
2.3.3 超滤 | 第49-50页 |
2.3.4 浓缩 | 第50页 |
2.3.5 离子交换层析 | 第50-57页 |
2.3.5.1 三种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吸附容量测定 | 第50-51页 |
2.3.5.2 不同粒径732树脂用于GSH层析 | 第51-52页 |
2.3.5.3 离子交换层析条件优化 | 第52-53页 |
2.3.5.4 离子交换层析工艺放大 | 第53-56页 |
2.3.5.5 离子交换层析过程GSH流向 | 第56-57页 |
2.3.6 纳滤 | 第57-58页 |
2.3.6.1 纳滤膜的筛选 | 第57页 |
2.3.6.2 NF270纳滤膜用于GSH脱盐浓缩的条件优化及工艺收率计算 | 第57-58页 |
2.3.7 大孔树脂吸附层析 | 第58-60页 |
2.3.7.1 大孔树脂吸附层析一步脱盐 | 第58-59页 |
2.3.7.2 纳滤后大孔树脂吸附层析两步脱盐 | 第59-60页 |
2.3.8 结晶 | 第60-61页 |
2.3.8.1 标品结晶 | 第60页 |
2.3.8.2 产品结晶 | 第60-61页 |
2.3.9 谷胱甘肽分离工艺总收率计算 | 第61-62页 |
2.3.10 谷胱甘肽分离工艺成本核算 | 第62-63页 |
2.4 结论 | 第63-65页 |
第三章 发酵法生产S-腺苷-L-甲硫氨酸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65-7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65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6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5-68页 |
3.2.1 S-腺苷-L-甲硫氨酸分离工艺 | 第65-67页 |
3.2.1.1 细胞破碎 | 第65-66页 |
3.2.1.2 超滤 | 第66页 |
3.2.1.3 离子交换层析 | 第66页 |
3.2.1.4 脱色 | 第66页 |
3.2.1.5 纳滤浓缩 | 第66页 |
3.2.1.6 有机溶剂沉淀结晶 | 第66-67页 |
3.2.2 串联色谱柱离子交换层析 | 第67页 |
3.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S-腺苷-L-甲硫氨酸含量 | 第67-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7页 |
3.3.1 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吸附穿透曲线 | 第68-69页 |
3.3.2 三根色谱柱串联分离S-腺苷-L-甲硫氨酸 | 第69-70页 |
3.3.3 上样液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70页 |
3.3.4 上样流速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3.3.5 水洗体积对洗脱液产品纯度的影响 | 第71页 |
3.3.6 对比单柱洗脱和两根柱一起洗脱的洗脱效果 | 第71-72页 |
3.3.7 四根色谱柱串联分离S-腺苷-L-甲硫氨酸 | 第72-74页 |
3.3.7.1 四根色谱柱串联上样并分别洗脱 | 第72-73页 |
3.3.7.2 四根色谱柱串联上样并串联洗脱 | 第73-74页 |
3.3.8 S-腺苷-L-甲硫氨酸分离小试实验总收率计算 | 第74-75页 |
3.3.9 S-腺苷-L-甲硫氨酸分离中试实验 | 第75页 |
3.3.10 S-腺苷-L-甲硫氨酸分离工艺成本核算 | 第75-77页 |
3.4 结论 | 第77-79页 |
第四章 酵母中综合提取SAM和GSH及废弃酵母综合利用 | 第79-9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7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7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9-82页 |
4.2.1 S-腺苷-L-甲硫氨酸的分离方法 | 第79页 |
4.2.2 谷胱甘肽的分离方法 | 第79页 |
4.2.3 酵母细胞预处理方法 | 第79-80页 |
4.2.3.1 酸热破碎 | 第79页 |
4.2.3.2 热水自溶 | 第79-80页 |
4.2.3.3 破碎后自溶 | 第80页 |
4.2.4 β-葡聚糖的提取方法 | 第80页 |
4.2.4.1 碱法 | 第80页 |
4.2.4.2 碱酸法 | 第80页 |
4.2.4.3 酶碱法 | 第80页 |
4.2.5 分析方法 | 第80-82页 |
4.2.5.1 水含量测定方法 | 第80页 |
4.2.5.2 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80页 |
4.2.5.3 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80-81页 |
4.2.5.4 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81-82页 |
4.2.5.5 油含量测定方法 | 第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3页 |
4.3.1 S-腺苷-L-甲硫氨酸和谷胱甘肽联产 | 第82-86页 |
4.3.1.1 从S-腺苷-L-甲硫氨酸离交液中分离谷胱甘肽 | 第82-84页 |
4.3.1.2 联产分离工艺收率计算 | 第84页 |
4.3.1.3 工艺成本核算 | 第84-86页 |
4.3.2 废弃酵母菌泥中多糖的提取 | 第86-92页 |
4.3.2.1 废弃酿酒酵母菌体细胞壁成分分析 | 第86-87页 |
4.3.2.2 酵母菌体预处理 | 第87-89页 |
4.3.2.3 碱法提取β-葡聚糖 | 第89页 |
4.3.2.4 碱酸法提取β-葡聚糖 | 第89-90页 |
4.3.2.5 酶碱法提取β-葡聚糖 | 第90-91页 |
4.3.2.6 β-葡聚糖提取方法比较 | 第91-92页 |
4.3.3 酵母综合利用 | 第92-93页 |
4.4 结论 | 第93-9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5-97页 |
5.1 结论 | 第95-96页 |
5.2 建议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07-108页 |
附件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