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滑坡中抗滑微型桩工作机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微型桩的发展史 | 第10-12页 |
1.2.2 抗滑微型桩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3 抗滑微型桩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设计理论现状 | 第13-15页 |
1.3.2 抗滑微型桩试验现状 | 第15-16页 |
1.3.3 数值模拟现状 | 第16-17页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抗滑微型桩设计计算 | 第19-33页 |
2.1 抗滑微型桩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 抗滑微型桩结构类型和布设方式 | 第20-22页 |
2.2.1 常用抗滑微型桩的结构形式 | 第20-22页 |
2.2.2 微型桩的布设 | 第22页 |
2.3 微型桩的设计理念 | 第22-23页 |
2.4 抗滑微型桩设计方法 | 第23-31页 |
2.4.1 抗滑微型桩的设计内容 | 第23-24页 |
2.4.2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和滑坡荷载计算 | 第24-26页 |
2.4.3 桩数量确定 | 第26页 |
2.4.4 桩锚固长度 | 第26-27页 |
2.4.5 桩间距讨论 | 第27页 |
2.4.6 桩身内力计算 | 第27-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微型桩室内模型试验 | 第33-51页 |
3.1 模型试验的基本理论和特点 | 第33-34页 |
3.1.1 基本理论 | 第33-34页 |
3.1.2 模型试验特点 | 第34页 |
3.2 模型试验设计 | 第34-47页 |
3.2.1 相似常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2 模型试验箱设计 | 第35-37页 |
3.2.3 模型试验数据监测设备 | 第37-39页 |
3.2.4 模型设计 | 第39-42页 |
3.2.5 试验分组与监测方案 | 第42-45页 |
3.2.6 试验实施过程 | 第45-47页 |
3.3 辅助试验 | 第47-49页 |
3.3.1 滑坡模型土 | 第47-48页 |
3.3.2 桩与压顶梁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模型试验数据处理 | 第51-71页 |
4.1 试验的荷载-位移曲线 | 第51-55页 |
4.1.1 破坏荷载确定 | 第51-53页 |
4.1.2 荷载-水平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4.1.3 桩顶竖向荷载位移曲线 | 第55页 |
4.2 单排抗滑微型桩土压力和桩身弯矩分析 | 第55-58页 |
4.3 梅花形抗滑微型桩内力变形分析 | 第58-67页 |
4.3.1 土压力和弯矩随荷载变化 | 第58-60页 |
4.3.2 桩排距的影响 | 第60-62页 |
4.3.3 桩间距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4 桩顶压顶梁的作用 | 第64-67页 |
4.4 阵列形布置抗滑微型桩土压力和桩身弯矩分析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微型桩数值分析 | 第71-81页 |
5.1 ABQUS滑坡稳定分析原理 | 第71页 |
5.2 滑坡模型 | 第71-79页 |
5.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2-74页 |
5.2.2 微型桩的内力和变形 | 第74-77页 |
5.2.3 滑坡推力和内力分配系数 | 第77-79页 |
5.3 数值模拟与室内模型试验对比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