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储量评价概况 | 第9-10页 |
1.2.2 SEC规则下的储量评估概述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理论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0页 |
2.1 区域构造 | 第14-16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14页 |
2.1.2 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 | 第14-16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6-20页 |
2.2.1 地层区划及地层层序 | 第16页 |
2.2.2 区域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史 | 第16-20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 第20-29页 |
3.1 研究区沉积相分析 | 第20-22页 |
3.1.1 研究区区域沉积背景及沉积体系 | 第20-21页 |
3.1.2 研究区含油层位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1-22页 |
3.2 研究区储层特征分析 | 第22-25页 |
3.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2-23页 |
3.2.2 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 | 第23-24页 |
3.2.3 储层分类及评价 | 第24-25页 |
3.3 研究区油气地质特征 | 第25-29页 |
3.3.1 含油地层特征 | 第25-27页 |
3.3.2 油藏流体性质 | 第27页 |
3.3.3 油藏类型及主控特征 | 第27页 |
3.3.4 温度与压力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油气储量分类及评估方法比较 | 第29-44页 |
4.1 国内现有石油及天然气储量分类和分级 | 第29-33页 |
4.1.1 我国储量定义分类沿革 | 第29-30页 |
4.1.2 我国现行储量定义及分类 | 第30-33页 |
4.2 国外油气储量定义、分类及评估方法 | 第33-37页 |
4.2.1 SPE/WPC油气储量分类标准沿革 | 第33页 |
4.2.2 SPE/WPC油气储量定义及PRMS油气资源分类体系 | 第33-37页 |
4.3 SEC的储量定义及分类体系 | 第37-40页 |
4.3.1 相关定义及分类体系 | 第37-38页 |
4.3.2 SEC与SPE/WPC之间的对储量定义的比较 | 第38-40页 |
4.4 国内外油气储量定义及分类体系比较 | 第40-44页 |
4.4.1 国内储量定义与SPE/WPC储量定义比较 | 第40-41页 |
4.4.2 国内储量标准与SEC储量标准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4.4.3 国内储量分类体系与海外评价体系概念及评价理念差异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安塞油田东南部油区储量评估 | 第44-62页 |
5.1 以我国储量评价标准评估 | 第44-56页 |
5.1.1 评估参数 | 第44-53页 |
5.1.2 地质储量 | 第53-55页 |
5.1.3 技术可采储量 | 第55-56页 |
5.2 以SEC评价标准评估 | 第56-62页 |
5.2.1 评估计算参数 | 第56-59页 |
5.2.2 SEC标准下容积法储量计算 | 第59-62页 |
第六章 储量评价结果比选 | 第62-65页 |
6.1 分析计算结果对比 | 第62页 |
6.2 计算及评价结果差异分析 | 第62-65页 |
结论和认识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