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防地质灾害导控体系构建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1 城市发展与城市安全的相互适应性 | 第15页 |
1.1.2 山地城市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 第15-17页 |
1.1.3 城市规划体系中防灾内容的重要性 | 第17页 |
1.1.4 控规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4.1 山地城市 | 第19页 |
1.4.2 地质灾害 | 第19-20页 |
1.4.3 控规导控体系 | 第20页 |
1.4.4 控规阶段防地质灾害导控体系 | 第20-21页 |
1.5 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 第21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综述 | 第23-53页 |
2.1 城市安全与防灾相关综述 | 第23-32页 |
2.1.1 城市安全 | 第23-24页 |
2.1.2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 第24-27页 |
2.1.3 防灾空间系统规划 | 第27-32页 |
2.1.4 小结与启示 | 第32页 |
2.2 控规相关综述 | 第32-40页 |
2.2.1 控规导控的弹性需求 | 第32-34页 |
2.2.2 控规指标体系及指标确定方法 | 第34-37页 |
2.2.3 特殊类型的控规编制方法 | 第37-40页 |
2.2.4 小结与启示 | 第40页 |
2.3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相关综述 | 第40-48页 |
2.3.1 山地城市地质灾害特征 | 第40-41页 |
2.3.2 地质灾害危险性 | 第41-45页 |
2.3.3 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措施 | 第45-48页 |
2.3.4 小结与启示 | 第48页 |
2.4 城市规划防地质灾害相关综述 | 第48-51页 |
2.4.1 土地利用规划防地质灾害 | 第48-49页 |
2.4.2 城市总体规划防地质灾害 | 第49-50页 |
2.4.3 控规阶段防地质灾害 | 第50-51页 |
2.4.4 小结与启示 | 第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3 重庆市现状问题分析 | 第53-81页 |
3.1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 第53-57页 |
3.1.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53-55页 |
3.1.2 城市建设因素 | 第55-57页 |
3.2 地质灾害及防治现状 | 第57-63页 |
3.2.1 地质灾害特征 | 第57-61页 |
3.2.2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 第61-63页 |
3.3 规划建设防地质灾害现状调研 | 第63-70页 |
3.3.1 调研状况概述 | 第63-65页 |
3.3.2 调研典型案例分析 | 第65-69页 |
3.3.3 调研结论 | 第69-70页 |
3.4 控规阶段防地质灾害现状分析 | 第70-77页 |
3.4.1 相关防地质灾害规划 | 第70-71页 |
3.4.2 控规阶段防地质灾害相关规定 | 第71-72页 |
3.4.3 地质灾害危险区控规编制案例分析 | 第72-77页 |
3.5 控规阶段防地质灾害现存问题剖析 | 第77-78页 |
3.5.1 控规对防地质灾害的导控力薄弱 | 第77页 |
3.5.2 控规指标制定缺乏防地质灾害依据 | 第77-78页 |
3.5.3 控规成果表达缺乏防地质灾害内容 | 第78页 |
3.5.4 问题分析 | 第7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4 控规阶段防地质灾害导控体系内涵解析 | 第81-93页 |
4.1 控规阶段防地质灾害导控体系的特性解析 | 第81-86页 |
4.1.1 时间——空间性 | 第81-84页 |
4.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指导性 | 第84-85页 |
4.1.3“引导+控制”特性 | 第85-86页 |
4.2 控规阶段防地质灾害导控体系的定位解析 | 第86-90页 |
4.2.1 在城市规划防地质灾害体系中的定位 | 第87-88页 |
4.2.2 在控规导控体系中的定位 | 第88-9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5 重庆市控规阶段防地质灾害导控体系构建 | 第93-123页 |
5.1 体系构建原则 | 第93-94页 |
5.2 体系指标确定 | 第94-99页 |
5.2.1 现有指标整合 | 第94-98页 |
5.2.2 新增指标分析 | 第98页 |
5.2.3 综合指标构成 | 第98-99页 |
5.3 体系构建方法 | 第99-102页 |
5.3.1 方法选取缘由 | 第99-100页 |
5.3.2 方法解读 | 第100-101页 |
5.3.3 方法转化与应用 | 第101-102页 |
5.4 体系构建 | 第102-103页 |
5.5 指标具体设定方式 | 第103-120页 |
5.5.1 用地性质规定 | 第103-109页 |
5.5.2 土地使用兼容性指导 | 第109-110页 |
5.5.3 开发强度规定 | 第110-111页 |
5.5.4 用地边界规定 | 第111-113页 |
5.5.5 建筑退线规定 | 第113-115页 |
5.5.6 疏散救援通道规定 | 第115-117页 |
5.5.7 避难场所规定 | 第117-118页 |
5.5.8 建筑体量及空间组合指导 | 第118-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123页 |
6 结语 | 第123-125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23-12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