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尹培桐学术贡献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1.1 中日建筑学术交流史研究的有益补充第16页
        1.1.2 促进对中国建筑理论家的贡献研究第16-17页
        1.1.3 推动地区建筑史学史和建筑学家的研究第17页
    1.2 研究现状第17-21页
        1.2.1 对中外建筑领域学术交流的研究第17-19页
        1.2.2 对建筑学家和建筑师的研究第19-20页
        1.2.3 对内容对象的研究现状概述第20-21页
    1.3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22页
        1.3.2 口述历史研究法第22页
        1.3.3 阐释研究法第22-23页
        1.3.4 比较分析研究法第23页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3-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3-25页
        1.4.2 研究框架第25-26页
2 尹培桐学术研究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26-46页
    2.1 成长与求学经历第26-30页
        2.1.1 河北赵县出生第26页
        2.1.2 北平成长初学日语第26-27页
        2.1.3 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求学第27-28页
        2.1.4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求学第28-30页
    2.2 学成授业第30-38页
        2.2.1 毕业留校——短暂涉足城市规划第30-31页
        2.2.2 结成伉俪第31-32页
        2.2.3 ―文革”时期再学日语第32-33页
        2.2.4 自发开展翻译工作第33-35页
        2.2.5 进入建筑历史研究室第35-38页
    2.3 赴日交流展开学术工作第38-45页
        2.3.1 《外部空间设计》的翻译打开赴日渠道第38-39页
        2.3.2 与日本建筑界学术交流密切第39-42页
        2.3.3 翻译著作陆续问世第42-43页
        2.3.4 日本建筑研究走上正轨第43-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3 对日本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译介和影响第46-90页
    3.1 建筑理论的引入及研究背景第46-51页
        3.1.1 社会和时代背景第46页
        3.1.21980 年以前的建筑理论研究第46-48页
        3.1.3 建筑学翻译高潮第48-49页
        3.1.4 外国建筑理论引进出现的问题第49-51页
    3.2 尹培桐译著《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存在·空间·建筑》诠释的空间理论特点第51-71页
        3.2.1 《外部空间设计》诠释的理论特点第51-57页
        3.2.2 《街道的美学》、《续街道的美学》诠释的理论特点第57-61页
        3.2.3 《存在·空间·建筑》诠释的理论特点第61-65页
        3.2.4 尹培桐在编译方面的贡献第65-71页
    3.3 尹培桐主要译著在大建筑学科领域的影响第71-85页
        3.3.1 主要理论书籍影响概述第71-74页
        3.3.2 带动国内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的发展第74-77页
        3.3.3 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理论研究的推动第77-80页
        3.3.4 对风景园林学科构建的影响第80-82页
        3.3.5 对大建筑学科教育的影响第82-85页
    3.4 尹培桐基于其译著研究的延续第85-89页
        3.4.1 基于建筑心理学的研究第85-87页
        3.4.2 引出对日本建筑及建筑理论的研究第87-89页
    3.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4 对日本现代建筑与理论的引介和研究第90-128页
    4.1 日本建筑研究背景第90-95页
        4.1.1 西方对日本建筑的研究及译介第90-91页
        4.1.2 中国对日本现代建筑的研究第91-93页
        4.1.3 尹培桐的研究方法与特点第93-95页
    4.2 从史学角度研究日本建筑现象第95-102页
        4.2.1 以日本建筑史为线索纵看多元共生现象第95-99页
        4.2.2 以比较建筑学横看日本与西方建筑的历史进程第99-102页
    4.3 从社会文化与心理的角度研讨日本建筑师第102-121页
        4.3.1 日本人共生心理的形成因素第103-106页
        4.3.2 日本文化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日本建筑师第106-116页
        4.3.3“原点的文化”——矶崎新、黑川纪章、安藤忠雄设计理念介绍第116-121页
    4.4 从引介日本现代建筑提出对中国的启示第121-126页
        4.4.1 日本建筑“传统与现代‖对中国的启示第121-123页
        4.4.2 日本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手法的借鉴性第123-125页
        4.4.3 介绍一种从表象到理论的研究方法第125-126页
    4.5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5 日本古建筑保护研讨及四川小城镇保护更新研究第128-158页
    5.1 日本古建筑保护方法介绍第128-135页
        5.1.1 研究背景第128-130页
        5.1.2 对日本古建筑保护方法的总结第130-133页
        5.1.3 从伊势神宫的保护解析日本对传统的理解第133-135页
    5.2 四川小城镇保护更新研究第135-151页
        5.2.1 研究背景第135-139页
        5.2.2 尹培桐保护观念的理论建构第139-142页
        5.2.3 提出小城镇传统建筑的保护更新策略第142-147页
        5.2.4 以发展观关注小城镇建筑的传统继承第147-151页
    5.3 尹培桐保护更新研究的前瞻性第151-157页
        5.3.1 对活态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前瞻性第151-152页
        5.3.2 关注建筑传统继承——开设“乡土建筑设计”课程第152-153页
        5.3.3 对传统建筑物群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的前瞻性第153-155页
        5.3.4 遗产保护的多样性——关注传统内涵的保护继承第155页
        5.3.5 完整性保护——关注文化遗产物态与非物态的整体价值第155-157页
    5.4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6 结语与评述:尹培桐学术思想与贡献评析和启示第158-166页
    6.1 尹培桐学术研究的特点第158-160页
        6.1.1 贯通东西方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视角第158-159页
        6.1.2 建筑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学科的融合第159页
        6.1.3 以预见性的眼光关注建筑师群体的活动第159-160页
        6.1.4 寻求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价值第160页
    6.2 尹培桐学术贡献评析第160-164页
        6.2.1 引领了文革后中外建筑学术交流的勃兴第160-161页
        6.2.2 丰富了中国建筑理论的研究第161-162页
        6.2.3 推进了建筑学、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与整合第162页
        6.2.4 视角独特的乡土建筑保护及其现代应用第162-163页
        6.2.5 启迪后辈的治学精神第163-164页
    6.3 研究启示第164-165页
    6.4 研究缺憾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2页
附录第172-212页
    A.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第172页
    B. 尹培桐年谱第172-178页
    C. 尹培桐学术成果目录第178-181页
    D. 尹培桐编撰《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词条第181-182页
    E. 访谈记录第182-210页
    F. 参考了尹培桐主要译著的代表性书籍第210-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防地质灾害导控体系构建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下一篇:胶凝材料组成对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