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3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3.1 黔西南 | 第16页 |
1.3.2 喀斯特地貌 | 第16页 |
1.3.3 小城镇 | 第16-17页 |
1.4 相关研究现状及动态 | 第17-20页 |
1.4.1 山地城市与地形的关系 | 第17-18页 |
1.4.2 有关喀斯特地貌研究的文献 | 第18-20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0-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24页 |
2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的评价及景观形态特征分析 | 第24-34页 |
2.1 黔西南喀斯特地域结构 | 第24页 |
2.2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特征与类型 | 第24-25页 |
2.2.1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特征 | 第24页 |
2.2.2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类型 | 第24-25页 |
2.3 黔西南生态特性 | 第25-26页 |
2.3.1 自然状况 | 第25-26页 |
2.3.2 气候特征 | 第26页 |
2.3.3 土壤 | 第26页 |
2.3.4 植被 | 第26页 |
2.4 黔西南喀斯特景观 | 第26-30页 |
2.4.1 地貌景观 | 第26-28页 |
2.4.2 喀斯特水体景观 | 第28-29页 |
2.4.3 绿色喀斯特景观 | 第29-30页 |
2.5 地貌形态的分类解析及在城镇建设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2.5.1 喀斯特峰丛洼地“融山”型景观 | 第30页 |
2.5.2 喀斯特峰丛峡谷“显山”型景观 | 第30-31页 |
2.5.3 喀斯特峰林谷地“互衬”型景观 | 第31-32页 |
2.6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小城镇发展优势及劣势分析 | 第32-33页 |
2.6.1 地形地貌对黔西南城镇建设的有利影响 | 第32页 |
2.6.2 地形地貌对黔西南城镇建设的不利影响 | 第32-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小城镇空间结构特征及设计要素解析 | 第34-44页 |
3.1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小城镇选址的空间区位 | 第34-35页 |
3.1.1 山水格局与传统选址“模式” | 第34页 |
3.1.2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小城镇的选址 | 第34-35页 |
3.2 黔西南传统聚落形态解析 | 第35-37页 |
3.2.1 人文历史背景 | 第35页 |
3.2.2 黔西南聚落形态解析 | 第35-36页 |
3.2.3 聚落空间格局特征 | 第36-37页 |
3.3 黔西南城镇体系基本发展模式及“城—山”关系解析 | 第37-41页 |
3.3.1 黔西南喀斯特城镇基本空间模式 | 第37-39页 |
3.3.2 黔西南小城镇“城—山”空间结构类型 | 第39-41页 |
3.4 黔西南小城镇城市设计要素分析 | 第41-42页 |
3.4.1 城市设计要素构成 | 第41页 |
3.4.2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小城镇城市设计要素分析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法与策略探讨 | 第44-74页 |
4.1 方法基础——关联耦合理论的应用思路 | 第44-46页 |
4.1.1 城市空间的系统整合 | 第44页 |
4.1.2 喀斯特绿地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存在耦合关系 | 第44-45页 |
4.1.3 绿色空间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耦合的设计方法体系 | 第45-46页 |
4.2 方法核心——绿色空间系统的优先构建 | 第46-56页 |
4.2.1 绿色空间优先构建原则 | 第46-47页 |
4.2.2 黔西南喀斯特绿地功能定位 | 第47-49页 |
4.2.3 黔西南峰丛洼地系列小城镇绿色空间系统建构 | 第49-51页 |
4.2.4 黔西南峰丛峡谷系列小城镇绿色空间系统建构 | 第51-54页 |
4.2.5 黔西南峰林谷地系列小城镇绿色空间系统建构 | 第54-56页 |
4.3 方法主体——喀斯特绿地系统与城镇建设空间的渗透耦合 | 第56-61页 |
4.3.1 耦合要素 | 第57页 |
4.3.2 耦合方式——景观廊道的建立 | 第57-59页 |
4.3.3 城镇空间主要节点的选取——可达性定量分析法 | 第59-61页 |
4.4 方法应用 | 第61-69页 |
4.4.1 峰丛洼地系列小城镇绿地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耦合 | 第61-65页 |
4.4.2 峰丛峡谷系列小城镇绿地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耦合 | 第65-67页 |
4.4.3 峰林谷地系列小城镇绿地系统与建设空间系统耦合 | 第67-69页 |
4.5 方法成果——黔西南喀斯特区小城镇城市设计策略总结 | 第69-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5 贵州晴隆城镇空间形态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 | 第74-92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74页 |
5.2 喀斯特绿色空间用地分析及评价 | 第74-80页 |
5.2.1 生态调查 | 第74-78页 |
5.2.2 生态因子分析 | 第78-80页 |
5.3 晴隆喀斯特绿地空间的系统优先建构 | 第80-82页 |
5.3.1 喀斯特绿地功能分区 | 第80页 |
5.3.2 绿地系统建构 | 第80-82页 |
5.4“绿地系统”主导下晴隆城市总体空间控制 | 第82-89页 |
5.4.1 基于“景观可达”的土地使用 | 第82-85页 |
5.4.2 基于“步行可达”的公共空间体系的建构 | 第85-87页 |
5.4.3 以“喀斯特绿地”为特点塑造城市景观 | 第87-88页 |
5.4.4 以“喀斯特绿地”为主体发展步行交通 | 第88-89页 |
5.5 成果总结 | 第89-9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6 基于“景观廊道”分析的晴隆新城北片区城镇空间设计 | 第92-108页 |
6.1 总体空间设计 | 第92-94页 |
6.1.1 廊道交织构建城市结构 | 第92-93页 |
6.1.2 绿地空间引导下的土地利用 | 第93-94页 |
6.2 开放空间设计 | 第94-102页 |
6.2.1 核心公共空间 | 第95-100页 |
6.2.2 主要街道空间 | 第100-102页 |
6.3 步行交通设计 | 第102-103页 |
6.4 文脉的延续及设计引导 | 第103-105页 |
6.4.1 人工与自然的过渡 | 第103-104页 |
6.4.2 结合景观轴线打造城市地标 | 第104-105页 |
6.4.3 传承传统文化延续地域特色 | 第105页 |
6.5 景观绿地设计 | 第105-10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7 结语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附录 | 第116-126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B. 相关图纸节选 | 第117-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