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10-2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1.2 文献述评 | 第12-25页 | 
| 1.2.1 社会网络分析的探索之路 | 第12-15页 | 
| 1.2.2 复杂网络的方兴未艾 | 第15-18页 | 
| 1.2.3 信息网络:矛盾的涌现 | 第18-25页 | 
| 1.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25-27页 | 
| 1.4 主要创新点概括 | 第27-28页 | 
| 2 节点测度:H度及其延拓 | 第28-54页 | 
| 2.1 H度及其特质 | 第28-32页 | 
| 2.1.1 h度的定义 | 第28-30页 | 
| 2.1.2 h度的理论性质 | 第30-32页 | 
| 2.2 H度的方法扩展 | 第32-37页 | 
| 2.2.1 h中心度 | 第33-34页 | 
| 2.2.2 h中心势 | 第34-36页 | 
| 2.2.3 h比率 | 第36-37页 | 
| 2.3 实证研究:核心文献的H度 | 第37-41页 | 
| 2.3.1 数据采集 | 第37-38页 | 
| 2.3.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 2.4 有向带权信息网络中的H度 | 第41-54页 | 
| 2.4.1 有向h度测度集 | 第41-46页 | 
| 2.4.2 LIS学科期刊与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网络分析 | 第46-54页 | 
| 3 联系测度:幂律、H强度与核心联系 | 第54-74页 | 
| 3.1 联系权重的幂律分布 | 第54-61页 | 
| 3.1.1 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55-57页 | 
| 3.1.2 实证结果 | 第57-59页 | 
| 3.1.3 理论讨论:优先重连机制 | 第59-61页 | 
| 3.2 H强度方法 | 第61-74页 | 
| 3.2.1 h强度的含义与特点 | 第61-64页 | 
| 3.2.2 h强度的扩展:h子网与Ih指数 | 第64-65页 | 
| 3.2.3 实证研究:论文共引网络与国家合作网络 | 第65-71页 | 
| 3.2.4 理论讨论:理论性质、Glanzel-Schubert与Hirsch模型 | 第71-74页 | 
| 4. 全网测度:带权信息网络的骨干抽取 | 第74-86页 | 
| 4.1 核心节点、核心联系与桥重构 | 第74-79页 | 
| 4.1.1 步骤1:确定核心节点 | 第74-75页 | 
| 4.1.2 步骤2:加入核心联系 | 第75-77页 | 
| 4.1.3 步骤3:重构网络“桥” | 第77-79页 | 
| 4.2 相关理论性质分析 | 第79-81页 | 
| 4.2.1 h骨干的核心节点性质 | 第79-80页 | 
| 4.2.2 h骨干的核心联系性质 | 第80-81页 | 
| 4.2.3 h骨干中的桥及整体性质 | 第81页 | 
| 4.3 实证研究:LIS学科共引网络 | 第81-86页 | 
| 4.3.1 数据描述 | 第81-83页 |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83-86页 | 
| 5 总结 | 第86-92页 | 
| 5.1 主要结果:从局部到整体的带权信息网络测度框架 | 第86-88页 | 
| 5.2 研究展望:从计量属性到结构揭示的信息学研究 | 第88-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3页 | 
| 附录 | 第103-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 基金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