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3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25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1.4 研究内容 | 第18-24页 |
1.1.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1.2.1 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1.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模式内涵 | 第28-31页 |
1.3 相关文献评述 | 第31-39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1.3.3 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治理模式 | 第36-37页 |
1.3.4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37-39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9-45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39页 |
2.2 地质地貌 | 第39-40页 |
2.3 气候 | 第40-41页 |
2.4 水文 | 第41页 |
2.5 植被 | 第41-42页 |
2.6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2-45页 |
第3章 秦庄沟流域经济社会与综合治理发展历程分析 | 第45-63页 |
3.1 小流域治理与经济社会相互关系 | 第45-49页 |
3.1.1 小流域综合治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 | 第45-46页 |
3.1.2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 | 第46页 |
3.1.3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防灾减灾 | 第46-48页 |
3.1.4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当地村民生活 | 第48-49页 |
3.2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匹配性研究 | 第49-52页 |
3.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匹配性的意义 | 第49页 |
3.2.2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匹配性的界定 | 第49-50页 |
3.2.3 匹配性分析法 | 第50-52页 |
3.3 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界定 | 第52-58页 |
3.3.1 小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基础 | 第52页 |
3.3.2 小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界定方法 | 第52-53页 |
3.3.3 小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 第53-55页 |
3.3.4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界定 | 第55-56页 |
3.3.5 小流域综合治理历程 | 第56-57页 |
3.3.6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阶段界定 | 第57-58页 |
3.4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匹配性表现 | 第58-63页 |
3.4.1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匹配性分析 | 第58-59页 |
3.4.2 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 第59页 |
3.4.3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匹配表现 | 第59-63页 |
第4章 秦庄沟流域要素禀赋分析 | 第63-95页 |
4.1 小流域要素禀赋 | 第63-67页 |
4.1.1 小流域要素禀赋的定义 | 第63-64页 |
4.1.2 要素禀赋的分类 | 第64-65页 |
4.1.3 要素禀赋的特征 | 第65-66页 |
4.1.4 要素禀赋指标体系 | 第66-67页 |
4.2 生态环境要素禀赋分析 | 第67-75页 |
4.2.1 土壤分析 | 第67-69页 |
4.2.2 水资源禀赋 | 第69-72页 |
4.2.3 水土流失 | 第72-75页 |
4.2.4 生态环境要素禀赋特征 | 第75页 |
4.3 土地利用 | 第75-82页 |
4.3.1 测定方法 | 第75-76页 |
4.3.2 土地利用现状 | 第76-77页 |
4.3.3 土地资源数量结构 | 第77-82页 |
4.3.4 土地利用禀赋特征 | 第82页 |
4.4 经济结构禀赋 | 第82-86页 |
4.4.1 人均土地面积、产业及产值 | 第83-85页 |
4.4.2 坡耕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85页 |
4.4.3 灌溉农业 | 第85-86页 |
4.5 社会要素禀赋 | 第86-90页 |
4.5.1 社会要素禀赋测度 | 第86页 |
4.5.2 生活要素禀赋 | 第86-89页 |
4.5.3 村容要素禀赋 | 第89页 |
4.5.4 社会要素禀赋特征 | 第89-90页 |
4.6 小流域要素禀赋优劣及缺失研究 | 第90-95页 |
4.6.1 小流域要素禀赋优劣及缺失内涵 | 第90-91页 |
4.6.2 秦庄沟流域要素禀赋优劣及缺失 | 第91-92页 |
4.6.3 小流域综合治理框架分析 | 第92-95页 |
第5章 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主体感知度分析 | 第95-111页 |
5.1 综合治理与主体关系分析 | 第95-96页 |
5.1.1 小流域主体 | 第95页 |
5.1.2 综合治理与主体的关系 | 第95-96页 |
5.2 小流域综合治理村民感知度分析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96-98页 |
5.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村民感知度分析的必要性 | 第96-97页 |
5.2.2 村民感知度分析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 | 第97-98页 |
5.3 村民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感知度研究方法 | 第98-103页 |
5.3.1 感知度测评系统 | 第98-99页 |
5.3.2 感知度测评系统的确定 | 第99-100页 |
5.3.3 信度分析、样本数及T检验 | 第100-101页 |
5.3.4 确定指标 | 第101页 |
5.3.5 感知度调查问卷设计 | 第101-102页 |
5.3.6 村民感知度测评数据获取与搜集 | 第102-103页 |
5.4 村民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感知度分析 | 第103-111页 |
5.4.1 信度及样本特征 | 第103-104页 |
5.4.2 村民对以往小流域综合治理总体感知度 | 第104-105页 |
5.4.3 小流域综合治理要素的村民感知度 | 第105-107页 |
5.4.4 村民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感知度的IPA分析 | 第107-108页 |
5.4.5 IPA分析法得出的结论 | 第108-111页 |
第6章 小流域综合治理SEE--SD模型与方案优化调控 | 第111-129页 |
6.1 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 | 第111-114页 |
6.1.1 系统动力学及相关概念 | 第111-112页 |
6.1.2 建模原则 | 第112-113页 |
6.1.3 建模步骤 | 第113-114页 |
6.2 小流域综合治理运用SEE--SD模型的必要性 | 第114页 |
6.3 小流域综合治理SEE--SD模型建模步骤 | 第114-115页 |
6.4 SEE--SD模型构建 | 第115-119页 |
6.4.1 SEE--SD模型逻辑结构 | 第115-116页 |
6.4.2 积量流量图 | 第116-119页 |
6.5 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SEE--SD模型 | 第119-122页 |
6.5.1 SEE--SD模型 | 第119-120页 |
6.5.2 生态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模拟 | 第120-122页 |
6.6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优化调控 | 第122-126页 |
6.6.1 生态治理优化调控 | 第122-125页 |
6.6.2 经济治理优化调控 | 第125页 |
6.6.3 社会治理优化调控 | 第125-126页 |
6.7 SEE--SD模型综合调控结果 | 第126页 |
6.8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 第126-129页 |
第7章 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 第129-161页 |
7.1 建立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分类原则及方法 | 第129-130页 |
7.2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分类 | 第130-140页 |
7.2.1 各村的要素禀赋优劣及缺失 | 第130-136页 |
7.2.2 分类的结果 | 第136-140页 |
7.3 水土保持治理为主模式 | 第140-144页 |
7.3.1 水土保持治理为主模式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140页 |
7.3.2 水土保持治理为主模式适宜区 | 第140-141页 |
7.3.3 水土保持治理为主模式 | 第141-144页 |
7.4 生态农业模式 | 第144-146页 |
7.4.1 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 第144-145页 |
7.4.2 生态农业模式目标 | 第145页 |
7.4.3 生态农业模式 | 第145-146页 |
7.5 经济治理具体模式 | 第146-149页 |
7.5.1 设施农业模式 | 第146-147页 |
7.5.2 优质果业模式 | 第147-148页 |
7.5.3 绿色农产品模式 | 第148-149页 |
7.5.4 杂果基地模式 | 第149页 |
7.6 满足生计需求模式 | 第149-154页 |
7.6.1 安全饮水 | 第149-150页 |
7.6.2 道路交通 | 第150-151页 |
7.6.3 防灾减灾 | 第151-154页 |
7.7 人居环境改善模式 | 第154-156页 |
7.7.1 垃圾处理 | 第154-155页 |
7.7.2 污染处理措施 | 第155-156页 |
7.8 村民参与治理模式 | 第156-161页 |
7.8.1 参与式 | 第156页 |
7.8.2 村民参与治理模式 | 第156-16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61-16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61-162页 |
8.2 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 第162-163页 |
8.3 研究中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