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稻瘟病菌SNF1途径和细胞自噬蛋白MoAtg14的功能分析

致谢第8-9页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40页
    1.1 稻瘟病菌概况第18-30页
        1.1.1 稻瘟病菌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1.2 稻瘟病菌侵染循环第19-21页
        1.1.3 稻瘟病菌致病相关信号途径第21-25页
        1.1.4 细胞自噬与稻瘟病菌第25-27页
        1.1.5 附着胞介导的稻瘟病菌侵染进程中重要的代谢活动第27-30页
            1.1.5.1 海藻糖和糖原代谢第27-28页
            1.1.5.2 脂质代谢第28-30页
    1.2 SNF1信号途径第30-36页
        1.2.1 SNF1激酶复合体的结构第30-32页
        1.2.2 SNF1激酶的活性调控第32-33页
        1.2.3 SNF1信号途径的功能研究第33-34页
            1.2.3.1 SNF1对碳源代谢的调节第33-34页
            1.2.3.2 SNF1对环境胁迫反应的调节第34页
            1.2.3.3 SNF1对发育相关进程的调控第34页
        1.2.4 植物病原真菌SNF1途径的研究进展第34-36页
    1.3 PI3K复合体研究进展第36-38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第38-4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40-58页
    2.1 试验菌株和培养条件第40-42页
        2.1.1 稻瘟病菌菌株和培养条件第40页
        2.1.2 细菌、酵母菌株和培养条件第40页
        2.1.3 培养基配方第40-42页
            2.1.3.1 稻瘟病菌用培养基第40-41页
            2.1.3.2 细菌用培养基第41页
            2.1.3.3 酵母分析用培养基第41-42页
    2.2 载体构建第42-45页
        2.2.1 常规PCR第42页
        2.2.2 DNA操作第42-43页
        2.2.3 质粒大肠杆菌转化第43-44页
        2.2.4 敲除载体构建第44-45页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第45页
    2.4 稻瘟病菌T-DNA转化第45-47页
        2.4.1 质粒转化农杆菌(冻融法)第45-46页
        2.4.2 农杆菌介导的稻瘟病菌T-DNA转化第46-47页
    2.5 稻瘟病菌RNA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7-48页
        2.5.1 稻瘟病菌RNA的提取第47页
        2.5.2 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第47-48页
        2.5.3 基因组DNA的大量提取(CTAB法)第48页
    2.6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DIG)第48-51页
        2.6.1 DIG标记DNA探针的制备第49页
        2.6.2 基因组DNA的酶切、电泳及变性第49页
        2.6.3 DNA转膜第49-50页
        2.6.4 Southern杂交过程第50-51页
        2.6.5 免疫显色第51页
    2.7 稻瘟病菌Western杂交第51-53页
        2.7.1 稻瘟病菌总蛋白的提取第51-52页
        2.7.2 SDS-PAGE 电泳及Western检测第52-53页
    2.8 酵母双杂交第53页
    2.9 稻瘟病菌表型分析第53-55页
        2.9.1 不同条件下生长速度的检测第53页
        2.9.2 分生孢子形成分析第53-54页
        2.9.3 分生孢子和附着胞分析第54-55页
    2.10 稻瘟病菌致病相关分析第55-56页
        2.10.1 大麦叶片离体接种第55页
        2.10.2 水稻苗喷雾接种第55页
        2.10.3 大麦叶片侵染显微观察第55-56页
        2.10.4 洋葱表皮细胞侵染观察第56页
    2.11 稻瘟病菌细胞结构观察第56-58页
        2.11.1 脂滴转运试验第56页
        2.11.2 CMAC染色观察第56-57页
        2.11.3 细胞自噬现象观察第57页
        2.11.4 透射电镜观察第57-58页
第三章 稻瘟病菌SNF1途径的功能分析第58-88页
    3.1 结果分析第58-81页
        3.1.1 稻瘟病菌SNF1激酶复合体组分及其上游激酶的鉴定第58-59页
        3.1.2 SNF1途径各组分在稻瘟病菌不同阶段的表达分析第59-60页
        3.1.3 MoSNF1,MoSIP2,MoSNF4,MoSAK1和MoTOS3基因敲除突变体以及ΔMosak1ΔMotos3双敲突变体的获得第60-61页
        3.1.4 SNF1复合体的完整性及其上游激酶对产孢、气生菌丝生长、附着胞形成及大小十分关键第61-64页
        3.1.5 SNF1途径的中断严重影响了稻瘟病菌非发酵型碳源的利用第64-66页
        3.1.6 在稻瘟病菌中过氧化物酶体的维持依赖于SNF1途径第66-69页
        3.1.7 在ΔMosnf1,ΔMosip2,ΔMosnf4,ΔMosak1和AMosak1ΔMotos3中,脂滴的转运与降解受到严重影响第69-71页
        3.1.8 SNF1途径的中断影响了膨压积累和附着胞细胞壁孔径第71-74页
        3.1.9 SNF1途径中不同基因的缺失对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影响不同第74-75页
        3.1.10 外源碳源能够部分回补SNF1途径各突变体的表型第75-78页
        3.1.11 SNF1途径各突变体对Ca~(2+)的敏感性不同第78-81页
    3.2 本章讨论第81-88页
第四章 稻瘟病菌细胞自噬蛋白MoAtg14的功能分析第88-100页
    4.1 结果分析第88-97页
        4.1.1 稻瘟病菌细胞自噬基因MoATG14的鉴定及敲除第88-90页
        4.1.2 MoATG14的缺失导致稻瘟病菌细胞自噬过程中断第90-91页
        4.1.3 突变体ΔMoatg14的表型分析第91-94页
            4.1.3.1 ΔMoatg14的菌落形态第91-92页
            4.1.3.2 MoATG14的缺失导致产孢量严重下降第92页
            4.1.3.3 MoATG14是稻瘟病菌致病性所必需的第92-94页
        4.1.4 MoAtg14和MoAtg6通过各自的复合螺旋区发生互作第94-95页
        4.1.5 MoAtg14的复合螺旋区是MoAtg14功能所必需的第95-97页
    4.2 本章讨论第97-100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100-103页
    5.1 结论第100-101页
    5.2 今后的研究工作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5页
附表1第115-119页
附表2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倒伏与茎秆木质素代谢的关系及其对籽粒产量和淀粉特征的影响
下一篇:陕西渭北旱塬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