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清单 | 第12-15页 |
表清单 | 第15-16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6-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1页 |
1.2 水平圆柱外自然对流换热研究进展 | 第21-32页 |
1.2.1 水平圆柱外大空间自然对流 | 第22-28页 |
1.2.2 水平圆柱在封闭腔体内的自然对流 | 第28-32页 |
1.3 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4 微尺度换热器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冷热微细管静止状态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 第37-63页 |
2.1 实验系统设计及操作步骤 | 第37-41页 |
2.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1-46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8页 |
2.3.1 整体换热性能评价 | 第46-49页 |
2.3.2 管内强迫对流换热性能 | 第49-54页 |
2.3.3 冷热管间自然对流换热性能 | 第54-58页 |
2.4 实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 | 第58-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振动强化自然对流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 第63-89页 |
3.1 实验系统设计 | 第63-68页 |
3.2 实验步骤以及数据处理 | 第68-75页 |
3.2.1 实验操作步骤 | 第68-69页 |
3.2.2 热平衡校核 | 第69-72页 |
3.2.3 振动位移的测量 | 第72-75页 |
3.3 振动强化传热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82页 |
3.3.1 整体传热性能评价 | 第75-78页 |
3.3.2 振动强化冷热管间换热性能分析 | 第78-82页 |
3.4 振动强化传热关联式的提出 | 第82-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冷热微细管在方腔内自然对流换热的 LBM 数值研究 | 第89-109页 |
4.1 LBM 方法研究进展 | 第89-90页 |
4.2 方腔内自然对流换热多格子 LBM 研究 | 第90-96页 |
4.2.1 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 | 第91页 |
4.2.2 多格子 LBM 实施步骤 | 第91-93页 |
4.2.3 多格子 LBM 程序验证 | 第93-96页 |
4.3 冷热管在方腔内自然对流换热性能 | 第96-103页 |
4.3.1 恒壁温方腔内的自然对流 | 第96-98页 |
4.3.2 单管和冷热管在绝热方腔内的自然对流 | 第98-100页 |
4.3.3 绝热方腔内自然对流换热 | 第100-103页 |
4.4 两对冷热微细管的自然对流换热 | 第103-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冷热微细管圆形腔体内自然对流的直接力 LBM 研究 | 第109-126页 |
5.1 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 | 第109-110页 |
5.2 直接力 LBM 实施步骤 | 第110-115页 |
5.2.1 两类直接力点的速度插值 | 第112-113页 |
5.2.2 恒热流边界条件直接力点温度的插值 | 第113-115页 |
5.3 直接力 LBM 程序验证 | 第115-116页 |
5.4 圆形腔体内自然对流换热性能分析 | 第116-125页 |
5.4.1 Ra 对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5.4.2 腔体形状对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5.4.3 空间比对自然对流换热极限 Nu 值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5.4.4 冷热管不同布管方式对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 | 第122-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6.1 结论 | 第126-129页 |
6.2 展望 | 第129页 |
6.3 论文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