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绿色建筑及全寿命周期理论 | 第16-20页 |
2.1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1.1 绿色建筑内涵 | 第16页 |
2.1.2 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 | 第16-17页 |
2.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含义 | 第17页 |
2.2.2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 第17-18页 |
2.2.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 第18-20页 |
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构建 | 第20-34页 |
3.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 第20-21页 |
3.1.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含义 | 第20页 |
3.1.2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测算 | 第20-21页 |
3.2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分析 | 第21-30页 |
3.2.1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的含义 | 第21-22页 |
3.2.2 绿色建筑直接效益估算 | 第22-25页 |
3.2.3 绿色建筑间接效益的量化 | 第25-27页 |
3.2.4 绿色建筑间接效益估算 | 第27-30页 |
3.3 全寿命周期评价模型构建 | 第30-34页 |
3.3.1 评价参数的选取 | 第30-31页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4页 |
4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 | 第34-50页 |
4.1 层次分析法理论模型 | 第34-39页 |
4.1.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34页 |
4.1.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34-39页 |
4.2 灰色系统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4.2.1 灰色系统理论原理 | 第39页 |
4.2.2 灰色聚类评估模型 | 第39-41页 |
4.2.3 基于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 | 第41-43页 |
4.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3-50页 |
4.3.1 体系构建原则 | 第43页 |
4.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44页 |
4.3.3 评价指标各层权重的确定 | 第44-48页 |
4.3.4 确定评价标准 | 第48-50页 |
5 实证分析 | 第50-66页 |
5.1 建筑概况 | 第50页 |
5.2 项目关键绿色建筑技术 | 第50-53页 |
5.2.1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第50页 |
5.2.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第50-51页 |
5.2.3 节地与室外环境 | 第51-52页 |
5.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52页 |
5.2.5 室内环境质量 | 第52-53页 |
5.2.6 运营管理 | 第53页 |
5.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效益分析 | 第53-61页 |
5.3.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计算 | 第53-54页 |
5.3.2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的测算 | 第54-58页 |
5.3.3 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58-61页 |
5.4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绿色建筑评价 | 第61-66页 |
5.4.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集的构建与评分 | 第61页 |
5.4.2 评价灰类的划分与阈值的选取 | 第61-62页 |
5.4.3 三角白化权函数的建立 | 第62页 |
5.4.4 三角白化权函数值的计算 | 第62-63页 |
5.4.5 综合聚类系数的测算 | 第63-65页 |
5.4.6 绿色建筑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A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 第71-74页 |
附录 B 绿色建筑性能评价调查问卷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