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我国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2 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 | 第11-12页 |
1.1.3 现代城市人们休闲方式的转变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图1-1)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现代休闲农业园的发展概述 | 第15-26页 |
2.1 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都市农业 | 第15页 |
2.1.2 观光农业 | 第15页 |
2.1.3 旅游农业 | 第15页 |
2.1.4 休闲农业 | 第15-16页 |
2.2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 第16-21页 |
2.2.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2.2.2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2.2.3 休闲农业园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2.3 休闲农业的功能 | 第21-22页 |
2.3.1 休闲观光功能 | 第21页 |
2.3.2 体验参与功能 | 第21页 |
2.3.3 生产与示范功能 | 第21页 |
2.3.4 科普教育功能 | 第21页 |
2.3.5 维护生态功能 | 第21-22页 |
2.3.6 综合服务功能 | 第22页 |
2.4 休闲农业的特性及分类 | 第22-26页 |
2.4.1 休闲农业的特性 | 第22-23页 |
2.4.2 休闲农业的类型 | 第23-26页 |
第三章 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依据及原则 | 第26-30页 |
3.1 现代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依据 | 第26页 |
3.1.2 风景园林学理论依据 | 第26页 |
3.1.3 旅游心理学理论 | 第26-27页 |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页 |
3.1.5 设计结合自然理论 | 第27页 |
3.2 现代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 第27-30页 |
3.2.1 经济性原则 | 第28页 |
3.2.2 突出特色原则 | 第28页 |
3.2.3 生态性原则 | 第28页 |
3.2.4 整体性原则 | 第28-29页 |
3.2.5 多样性原则 | 第29页 |
3.2.6 近期和远期发展相协调原则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 | 第30-39页 |
4.1 规划设计的理念以及目标 | 第30页 |
4.1.1 现代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理念 | 第30页 |
4.1.2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目标 | 第30页 |
4.2 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程序 | 第30-33页 |
4.2.1 准备阶段 | 第30-31页 |
4.2.2 调研阶段 | 第31-32页 |
4.2.3 市场调查阶段 | 第32页 |
4.2.4 规划设计阶段 | 第32-33页 |
4.3 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 第33-39页 |
4.3.1 总体规划布局 | 第33页 |
4.3.2 选址 | 第33-35页 |
4.3.3 功能布局 | 第35-36页 |
4.3.4 交通规划 | 第36-37页 |
4.3.5 地形与竖向规划 | 第37页 |
4.3.6 植物景观规划 | 第37-38页 |
4.3.7 服务设施规划 | 第38-39页 |
第五章 规划实例研究——密云县巨各庄镇五村联建项目规划设计 | 第39-72页 |
5.1 基地概况 | 第39-44页 |
5.1.1 基地现状 | 第39-40页 |
5.1.2 基地资源 | 第40-41页 |
5.1.3 再识项目区域 | 第41-44页 |
5.2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第44-47页 |
5.2.1 项目建设的形势需求 | 第44页 |
5.2.2 项目建设的市场需求 | 第44-47页 |
5.3 项目定位与产业定位 | 第47-52页 |
5.3.1 项目定位 | 第47页 |
5.3.2 产业定位 | 第47-52页 |
5.4 总体布局 | 第52-56页 |
5.4.1 空间资源分析 | 第52-56页 |
5.4.2 空间结构 | 第56页 |
5.4.3 分区规划 | 第56页 |
5.5 主体景观规划 | 第56-65页 |
5.5.1 香草种植养生园 | 第57-58页 |
5.5.2 花卉种植赏鉴园 | 第58-59页 |
5.5.3 有机蔬谷试验种植基地 | 第59-60页 |
5.5.4 田园小镇 | 第60-61页 |
5.5.5 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 | 第61-62页 |
5.5.6 田园休闲体验园 | 第62-63页 |
5.5.7 国药种植与静修区 | 第63-64页 |
5.5.8 果林养生园 | 第64页 |
5.5.9 山林体验谷 | 第64-65页 |
5.6 植物景观规划 | 第65-69页 |
5.6.1 农业景观规划 | 第65-66页 |
5.6.2 景观植物种类选择 | 第66-69页 |
5.7 园区配套系统规划 | 第69-71页 |
5.7.1 道路交通规划 | 第69页 |
5.7.2 景观建筑配置 | 第69页 |
5.7.3 配套服务区规划 | 第69页 |
5.7.4 游览组织规划 | 第69-71页 |
5.8 开发效应分析 | 第71-72页 |
5.8.1 经济效益 | 第71页 |
5.8.2 社会效益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2-74页 |
不足之处 | 第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