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论 | 第8-15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研究分析框架和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 (一) 研究分析框架 | 第12页 |
| (二)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 (三) 制度分析法 | 第13-14页 |
| (四) 预期的研究成果及价值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 一、基本概念 | 第15-19页 |
| (一) 腐败的界定 | 第15-17页 |
| (二) 廉政的界定 | 第17-18页 |
| (三) 制度的界定 | 第18页 |
| (四) 反腐倡廉建设的内涵 | 第18-19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一) 寻租理论 | 第19-20页 |
| (二) 权力制衡理论 | 第20页 |
| (三) 新制度主义理论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香港廉政公署的成立背景及建设历程 | 第22-28页 |
| 一、香港廉政公署的成立背景 | 第22-25页 |
| (一) 香港历史上的贪污现象 | 第22-23页 |
| (二) 早期香港腐败盛行的主要根源 | 第23-24页 |
| (三) 香港廉政公署产生前的廉政建设 | 第24-25页 |
| 二、香港廉政制度的建设历程 | 第25-28页 |
| (一) 成立初期到中期香港腐败得到了有效控制 | 第25-26页 |
| (二) 从中期至今香港保持的河清海晏廉洁时期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香港廉政公署制度分析 | 第28-40页 |
| 一、香港廉政公署的组织架构及法律制度 | 第28-32页 |
| (一) 香港廉政公署的组织架构 | 第28-30页 |
| (二) 香港廉政公署的法律制度 | 第30-32页 |
| 二、香港廉政公署三管齐下的反腐机制 | 第32-36页 |
| (一) 廉政公署的反贪职能 | 第32-33页 |
| (二) 廉政公署的预防职能 | 第33-34页 |
| (三) 廉政公署的教育职能 | 第34-36页 |
| 三、香港廉政公署的多元监督制衡机制 | 第36-38页 |
| (一) 廉政公署内部人员监督 | 第36页 |
| (二) 受律政司和裁判司制约 | 第36-37页 |
| (三) 专门咨询委员会监督 | 第37页 |
| (四) 来自新闻媒体的监督 | 第37-38页 |
| 四、香港廉政公署制度特色 | 第38-40页 |
| (一) 超然独立性 | 第38页 |
| (二) 高度透明性 | 第38-39页 |
| (三) 法定权力大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廉政公署制度与内地反腐倡廉建设之比较分析 | 第40-48页 |
| 一、机构设置的差异 | 第40-42页 |
| (一) 香港的反腐机构设置 | 第40-41页 |
| (二) 内地的反腐机构设置 | 第41-42页 |
| 二、监督机制的差异 | 第42-44页 |
| (一) 香港的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 (二) 内地的监督机制 | 第43-44页 |
| 三. 廉政立法的差异 | 第44-46页 |
| (一) 香港的廉政立法 | 第44页 |
| (二) 内地的反腐倡廉立法 | 第44-46页 |
| 四. 预防和惩治的差异 | 第46-48页 |
| (一) 香港的预防和惩治 | 第46-47页 |
| (二) 内地的预防和惩治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香港廉政公署制度对内地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 | 第48-59页 |
| 一、整合出独立的反腐败机构,加强对反腐败机构的赋权 | 第48-50页 |
| (一) 整合出独立的反腐败机构 | 第48-49页 |
| (二) 加强对反腐败机构的赋权 | 第49-50页 |
| 二、建立和完善多元监督制衡机制 | 第50-52页 |
| (一) 加强反腐机构的内部监督 | 第50页 |
| (二) 倡导公民参与监督 | 第50-51页 |
| (三) 规范网络监督机制 | 第51-52页 |
| 三、加强反腐败立法,完善反腐倡廉法律体系 | 第52-55页 |
| (一) 制定《反腐败法》 | 第52-53页 |
| (二) 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 | 第53-54页 |
| (三) 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 第54-55页 |
| 四、建立完善教育先行、惩防并重的反腐败机制 | 第55-59页 |
| (一) 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机制 | 第55-56页 |
| (二) 建立科学的反腐倡廉培训机制 | 第56-57页 |
| (三) 建立健全惩治机制,对腐败“零容忍”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