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养猪沼液 | 第11-17页 |
1.1.1 鸟粪石法用于处理养猪沼液 | 第12-13页 |
1.1.2 沸石吸附用于处理养猪沼液 | 第13-14页 |
1.1.3 硝化细菌用于处理养猪沼液 | 第14-15页 |
1.1.4 厌氧氨氧化细菌用于处理养猪沼液 | 第15-16页 |
1.1.5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系统用于处理养猪沼液 | 第16-17页 |
1.2 斜生栅藻 | 第17-27页 |
1.2.1 斜生栅藻的营养需求 | 第18-20页 |
1.2.2 外界因素对微藻生长以及净化能力的影响 | 第20-23页 |
1.2.3 斜生栅藻处理污水 | 第23-26页 |
1.2.4 斜生栅藻开发生物质能源 | 第26-27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2章 斜生栅藻在不同稀释浓度养猪沼液中的生长净化 | 第28-40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3 BG11 培养基 | 第29-30页 |
2.2.4 分析检测方法 | 第30页 |
2.2.5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2.3.1 沼液中的重金属 | 第31-32页 |
2.3.2 沼液的 pH 值变化 | 第32-33页 |
2.3.3 沼液中斜生栅藻 OD_(680)的变化 | 第33-34页 |
2.3.4 沼液的水质变化 | 第34-38页 |
2.3.5 不同处理组油脂的含量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比较不同方法对沼液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0-49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材料 | 第40-4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3.2.3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1页 |
3.2.4 试验设计 | 第41-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3.3.1 硝化细菌处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4-45页 |
3.3.2 鸟粪石法处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5-47页 |
3.3.3 不同沸石处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沸石的活化及其对沼液中氨氮的吸附 | 第49-58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50-52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4.3.1 人工沸石吸附氨氮的效果及曝气对其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2 沸石不同改性处理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3 不同 NaCl 浓度对沸石活化的影响 | 第55页 |
4.3.4 沸石的循环利用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沸石吸附-斜生栅藻净化”两步法处理养猪沼液 | 第58-69页 |
5.1 引言 | 第58-5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5.2.2 检测方法 | 第59页 |
5.2.3 吸附值计算方法 | 第59页 |
5.2.4 试验设计 | 第59-60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5.3.1 沸石处理后沼液的水质变化 | 第60-61页 |
5.3.2 沼液 pH 值的变化 | 第61-62页 |
5.3.3 沼液中斜生栅藻 OD_(680)的变化 | 第62-63页 |
5.3.4 沼液中水质变化 | 第63-66页 |
5.3.5 不同处理组处理养猪沼液后沼液的颜色变化 | 第66-67页 |
5.3.6 油脂以及蛋白质的累积 | 第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斜生栅藻及小球藻共同处理养猪沼液 | 第69-80页 |
6.1 引言 | 第69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6.2.1 材料 | 第69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6.3 实验结果以及讨论 | 第71-78页 |
6.3.1 单培养的微藻生长情况 | 第71-72页 |
6.3.2 混合组中的微藻的生长情况 | 第72-73页 |
6.3.3 沼液的水质变化 | 第73-77页 |
6.3.4 沼液的 pH 值的变化 | 第77-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7.1 结论 | 第80-81页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