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BC分析法构建煤矿工人安全行为作业体系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3-17页 |
1.3.1 国外ABC分析法的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3.2 国内ABC分析法的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2页 |
2 相关理论 | 第22-30页 |
2.1 ABC分析法理论 | 第22-23页 |
2.1.1 ABC行为分析定义 | 第22页 |
2.1.2 ABC理论模型 | 第22-23页 |
2.2 不安全行为理论 | 第23-30页 |
2.2.1 不安全行为概念 | 第23页 |
2.2.2 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 | 第23-25页 |
2.2.3 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2.2.4 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 第27-28页 |
2.2.5 不安全行为控制策略 | 第28-30页 |
3 构建安全行为作业体系 | 第30-50页 |
3.1 ABC行为分析 | 第30-32页 |
3.1.1 成立ABC观察小组 | 第30页 |
3.1.2 对ABC观察人员进行培训 | 第30-31页 |
3.1.3 现场观察、沟通搜集原始数据 | 第31页 |
3.1.4 整理填写不安全行为登记表 | 第31页 |
3.1.5 分析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并进行归类 | 第31-32页 |
3.2 建立不安全行为改善模型 | 第32-35页 |
3.2.1 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手段 | 第32-34页 |
3.2.2 基于ABC分析构建不安全行为改善模型 | 第34-35页 |
3.3 煤矿工人安全行为作业体系的构建 | 第35-47页 |
3.3.1 人的安全化 | 第35-37页 |
3.3.2 组织管理体系的安全化 | 第37-41页 |
3.3.3 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化 | 第41-47页 |
3.4 安全行为作业体系的保障措施 | 第47-50页 |
3.4.1 政策、法规的引导和鼓励 | 第47页 |
3.4.2 领导层的大力支持 | 第47-48页 |
3.4.3 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方针 | 第48页 |
3.4.4 落实监管,形成长效机制 | 第48-50页 |
4 安全行为作业体系测量与评价 | 第50-58页 |
4.1 煤矿工人行为心理测量表的编制 | 第50-51页 |
4.1.1 煤矿工人行为心理测量表编制的依据 | 第50-51页 |
4.1.2 煤矿工人行为心理测量表的编制过程 | 第51页 |
4.2 实施测量 | 第51-54页 |
4.2.1 施测对象和内容的确定 | 第51-54页 |
4.2.2 测量表可靠性验证 | 第54页 |
4.3 基于灰色模糊综合法评价行为作业体系 | 第54-58页 |
4.3.1 评价方法的选择依据 | 第54-55页 |
4.3.2 建立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5-58页 |
5 构建安全行为作业体系实例研究 | 第58-66页 |
5.1 王庄煤矿企业简介 | 第58页 |
5.2 对王庄煤矿作业体系的当前状态进行评价 | 第58-61页 |
5.2.1 一级评价 | 第59-60页 |
5.2.2 综合评价 | 第60-61页 |
5.3 对王庄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进行ABC分析 | 第61-62页 |
5.3.1 现场观察 | 第61页 |
5.3.2 观察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 第61-62页 |
5.4 基于ABC分析结果改善行为作业体系 | 第62-6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