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简要评价 | 第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相关理论阐述 | 第17-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基层政府 | 第17页 |
2.1.2 社会治理 | 第17-18页 |
2.1.3 社会治理能力 | 第18-19页 |
2.2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 第19-21页 |
2.3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2.3.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1页 |
2.3.2 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页 |
2.3.3 区域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4 提升基层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 第22-23页 |
第3章 W 县政府社会治理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3.1 W 县概况 | 第23-25页 |
3.1.1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 第23-24页 |
3.1.2 民生工程与社会事业 | 第24-25页 |
3.1.3 基础设施建设 | 第25页 |
3.2 W 县政府社会治理主要措施及成效 | 第25-29页 |
3.2.1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 第25-26页 |
3.2.2 建立健全综合维稳工作机制 | 第26页 |
3.2.3 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民生 | 第26-27页 |
3.2.4 努力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战斗力 | 第27-29页 |
第4章 W 县政府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40页 |
4.1 W 县政府社会治理现状的调查情况说明 | 第29-30页 |
4.1.1 调查地点情况介绍 | 第29页 |
4.1.2 调查对象情况介绍 | 第29页 |
4.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9-30页 |
4.1.4 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 第30页 |
4.2 W 县在政府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30-35页 |
4.2.1 社会治理职能主要体现在追求高经济发展速度,忽略经济发展质量 | 第30页 |
4.2.2 公共服务投入相对较少 | 第30-31页 |
4.2.3 履行社会治理职能的手段单一 | 第31-33页 |
4.2.4 缺乏与社会治理相配套的政策制度 | 第33-34页 |
4.2.5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缺乏完善的政策监管体系 | 第34-35页 |
4.3 W 县在政府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5-40页 |
4.3.1 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解存在偏差 | 第35-36页 |
4.3.2 缺乏合理的财政分配体制 | 第36页 |
4.3.3 政府职能界定不清,越位、缺位现象比较突出 | 第36-37页 |
4.3.4 缺乏社会治理专业人才 | 第37-38页 |
4.3.5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程度低 | 第38-40页 |
第5章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完善对策及应遵循的原则 | 第40-47页 |
5.1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完善对策 | 第40-44页 |
5.1.1 转变政府社会治理观念,树立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观 | 第40-41页 |
5.1.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事业投入 | 第41-42页 |
5.1.3 完善与协调政府调控手段 | 第42页 |
5.1.4 建立完善的基层政府社会治理评价体系 | 第42-43页 |
5.1.5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政府社会治理的效率 | 第43-44页 |
5.2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应遵循的原则 | 第44-47页 |
5.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4页 |
5.2.2 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原则 | 第44-45页 |
5.2.3 统筹兼顾原则 | 第45页 |
5.2.4 循序渐进原则 | 第45页 |
5.2.5 法治原则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A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
附录B “W 县政府社会治理”调查问卷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