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相关概念及特点 | 第18-23页 |
2.1.1 新媒体 | 第18-20页 |
2.1.2 新媒体的特点 | 第20-22页 |
2.1.3 危机公关 | 第22-23页 |
2.1.4 政府危机公关的特点 | 第23页 |
2.2 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2.1 危机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形象修复理论 | 第25-26页 |
2.2.3 议程设置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8-42页 |
3.1 地方政府危机公关典型案例 | 第28-33页 |
3.1.1 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 | 第28-29页 |
3.1.2 广州“房叔”事件 | 第29-30页 |
3.1.3 延安“8·26微笑局长”事件 | 第30-32页 |
3.1.4 延安“城管踩头”事件 | 第32-33页 |
3.2 新媒体对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的新要求 | 第33-35页 |
3.2.1 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对危机的预警工作 | 第33-34页 |
3.2.2 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要求地方政府更加快速应对危机公关 | 第34页 |
3.2.3 新媒体传播主体的隐匿性要求地方政府加强网络舆情应对 | 第34-35页 |
3.2.4 新媒体传播主体的互动性要求地方政府开设网络问政 | 第35页 |
3.3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3.3.1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监测与预警能力弱 | 第35-36页 |
3.3.2 政府对危机信息反应迟缓且公开不到位 | 第36-37页 |
3.3.3 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缺乏有效引导 | 第37页 |
3.3.4 政府公信力受到空前挑战 | 第37-38页 |
3.4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3.4.1 缺乏与新媒体相适应的网络舆情检测与预警机制 | 第38-39页 |
3.4.2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沟通机制不完善 | 第39页 |
3.4.3 尚未重视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 第39-40页 |
3.4.4 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电子政务功能 | 第40-42页 |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的政策建议 | 第42-52页 |
4.1 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监测与预警机制 | 第42-44页 |
4.1.1 培养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平等互动的危机公关意识 | 第42-43页 |
4.1.2 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控与预警系统 | 第43-44页 |
4.2 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沟通机制 | 第44-47页 |
4.2.1 政府危机公关要采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原则 | 第44-46页 |
4.2.2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46-47页 |
4.3 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 第47-49页 |
4.3.1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把关 | 第47-48页 |
4.3.2 合理设置政府议程,培育意见领袖,积极引导舆论 | 第48-49页 |
4.4 利用新媒体平台塑造政府公平公正、值得信赖的形象 | 第49-52页 |
4.4.1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 第50页 |
4.4.2 应用新媒体的营销思维完善电子政务平台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