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公共治理视野下的食品安全公众网络舆论监督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2-13页
        1.2.1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2 研究目的第13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第15-26页
    2.1 相关概念第15-19页
        2.1.1 食品安全第15-16页
        2.1.2 食品安全监管第16页
        2.1.3 公众参与第16-17页
        2.1.4 公众网络舆论监督第17-19页
    2.2 相关理论概述第19-24页
        2.2.1 治理理论第19-20页
        2.2.2 公共治理理论第20-24页
    2.3 将公共治理理论作为本文理论基础的合理性第24-26页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的公众网络舆论监督现状第26-39页
    3.1 我国公众网络舆论生成和传播的渠道第26-27页
        3.1.1 我国公众网络舆论生成和传播的主渠道第26-27页
        3.1.2 我国公众网络舆论生成和传播的次渠道第27页
    3.2 我国食品安全的公众网络舆论监督生成逻辑第27-32页
        3.2.1 信息导入致使问题曝光第29-30页
        3.2.2 引发公众广泛参与第30页
        3.2.3 形成强大舆论压力第30-31页
        3.2.4 督促政府部门介入第31页
        3.2.5 加强行业规范要求第31-32页
    3.3 我国食品安全公众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第32-34页
        3.3.1 公众网络舆论觉醒阶段第33页
        3.3.2 急速发展和扩张阶段第33-34页
        3.3.3 全民参与阶段第34页
    3.4 食品安全公众网络舆论监督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第34-39页
        3.4.1 个人层面:公众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第34-36页
        3.4.2 政府层面:政府更加注重信息的公开、透明第36-37页
        3.4.3 网络层面: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及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第37-39页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公众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9-48页
    4.1 我国食品安全公众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第39-41页
        4.1.1 公众网络舆论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第39页
        4.1.2 公众网络舆论内容普遍浅表化第39-40页
        4.1.3 公众网络舆论容易片面化第40页
        4.1.4 公众网络舆论易受到违法操纵第40-41页
    4.2 我国食品安全公众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1-48页
        4.2.1 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第41-42页
        4.2.2 监督主体的主体性价值缺失第42-44页
        4.2.3 监督客体的特殊性及信息体系建设的不完善第44-46页
        4.2.4 网络媒体自身存在缺陷第46-48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公众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建议第48-58页
    5.1 “管”与“导”并重第48-52页
        5.1.1 处理好自由与规范的关系第48-49页
        5.1.2 积极构建多元交流平台第49-50页
        5.1.3 运用制度和技术手段控制第50-51页
        5.1.4 提升舆论回应的专业性第51-52页
    5.2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第52-55页
        5.2.1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及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第52-53页
        5.2.2 增加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第53页
        5.2.3 提高面对公众网络舆论时的监督执行力第53-54页
        5.2.4 加大官员问责力度第54-55页
    5.3 提升舆论监督主体素质第55-56页
        5.3.1 提高社会责任感第55页
        5.3.2 普及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第55-56页
    5.4 强化网络媒体“他律”与“自律”并重第56-58页
        5.4.1 健全网络行业规范第56-57页
        5.4.2 提高网络媒体自身创新能力第57页
        5.4.3 加强与传统舆论监督方式合作第57-58页
结语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世界公民教育探析
下一篇:自组织理论视角下非政府组织联盟成因及其管理启示--以广西公益联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