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自我表露的调节作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11页
2 文献综述第11-17页
    2.1 网络成瘾第11-13页
        2.1.1 网络成瘾的概念第11-12页
        2.1.2 网络成瘾的测量第12页
        2.1.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第12-13页
    2.2 生活事件第13页
        2.2.1 生活事件的概念第13页
        2.2.2 生活事件的测量第13页
    2.3 自我表露第13-15页
        2.3.1 自我表露的定义第13-14页
        2.3.2 自我表露的测量第14-15页
    2.4 生活事件、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第15-17页
        2.4.1 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第15页
        2.4.2 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第15-17页
3 问题提出第17-19页
    3.1 已有研究的局限第17页
    3.2 问题提出与研究内容第17-18页
    3.3 研究意义第18-19页
        3.3.1 理论意义第18页
        3.3.2 实践意义第18页
        3.3.3 研究假设第18-19页
4 研究一 大学生自我表露、网络成瘾的现状第19-27页
    4.1 研究目的第19页
    4.2 研究方法第19-22页
        4.2.1 研究对象第19-21页
        4.2.2 研究工具第21页
        4.2.3 施测与数据处理第21-22页
    4.3 研究结果第22-27页
        4.3.1 不同性别、住校与否、是否独生、是否单亲大学生自我表露、网络成瘾的差异分析第22-24页
        4.3.2 不同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差异分析第24-27页
5 研究二 生活事件、自我表露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第27-31页
    5.1 研究目的第27页
    5.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5.2.1 研究对象第27页
        5.2.2 研究工具第27-28页
        5.2.3 施测与数据处理第28页
    5.3 研究结果第28-31页
        5.3.1 生活事件、自我表露和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第28页
        5.3.2 自我表露在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第28-31页
6 分析与讨论第31-37页
    6.1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人口统计学状况第31-33页
        6.1.1 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分析第31-32页
        6.1.2 不同住宿方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分析第32页
        6.1.3 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分析第32页
        6.1.4 不同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分析第32页
        6.1.5 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差异分析第32-33页
        6.1.6 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差异分析第33页
    6.2 大学生自我表露状况的人口统计学状况第33-34页
        6.2.1 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我表露水平的差异分析第33-34页
        6.2.2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表露水平的差异分析第34页
    6.3 大学生自我表露在生活事件和网络成瘾之间调节的作用第34-37页
        6.3.1 生活事件、自我表露、网络成瘾之间的相关分析第34-35页
        6.3.2 自我表露在生活事件、网络成瘾间的调节效应检验第35-3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37-41页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第37页
    7.2 创新之处第37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37-38页
    7.4 对策和建议第38-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附录第45-49页
致谢第49-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督教与传统礼俗的冲突与调适--以聊城市茌平县菜屯镇韩营村为个案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动机及其与主动性人格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