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20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学术价值 | 第13页 |
(三) 现实作用 | 第13页 |
二.学术史综述 | 第13-17页 |
(一) 资料的整理与发掘 | 第13-14页 |
(二) 工具书 | 第14页 |
(三) 专著 | 第14-16页 |
(四) 相关论文 | 第16-17页 |
三.学术要点 | 第17-18页 |
(一) 重点 | 第17页 |
(二) 难点 | 第17页 |
(三) 创新点 | 第17-18页 |
四.相关界定 | 第18-20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 空间界定 | 第19-20页 |
一 抗战以前的华侨教育回顾 | 第20-44页 |
(一) 从旧式私塾到新式学堂——近代华侨教育的萌芽 | 第20-26页 |
1. 早期的“蒙馆”与“义学” | 第20-22页 |
2. 晚清政府华侨教育政策与措施的变化 | 第22-25页 |
3. 新式华侨学校的创办 | 第25-26页 |
(二) 民国初年华侨教育的勃兴(1912 年至1927 年) | 第26-30页 |
1. 民初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与措施 | 第26-29页 |
2. 民初华侨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29-30页 |
(三) 抗战前十年华侨教育的发展 | 第30-41页 |
1. 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的华侨教育政策与措施 | 第30-38页 |
2. 侨居地政府对华侨教育态度的转变 | 第38-39页 |
3. 海外办学情况 | 第39-41页 |
(四) 小结 | 第41-44页 |
二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侨教政策与措施 | 第44-60页 |
(一) 延续战前的华侨教育政策与措施 | 第44-53页 |
1. 调整华侨教育辅助机关 | 第44-46页 |
2. 加强侨教视导工作 | 第46-47页 |
3. 加紧督促华侨学校立案 | 第47-49页 |
4. 增拨经费、培育师资、改进课程与教材 | 第49-53页 |
(二) 辅助华侨教育的应急政策与措施 | 第53-58页 |
1. 救济和优待侨生回国升学 | 第53-56页 |
2. 辅助侨校内迁,安顿华侨教员 | 第56-57页 |
3. 规划战后华侨教育 | 第57-58页 |
(三) 小结 | 第58-60页 |
三 抗战时期的海外华侨教育 | 第60-90页 |
(一) 发展概况 | 第60-67页 |
1. 南洋地区 | 第61-64页 |
2. 其它地区 | 第64-67页 |
(二) 海外华侨中小学教育 | 第67-83页 |
1. 教育内容的变更 | 第68-76页 |
2. 经费 | 第76-77页 |
3. 师资 | 第77页 |
4. 组织与行政 | 第77-78页 |
5. 个案分析——马来西亚槟城钟灵中学 | 第78-83页 |
(三) 海外华侨职业教育 | 第83-84页 |
(四) 海外华侨航空军事教育 | 第84-87页 |
1. 招生 | 第84-85页 |
2. 学习 | 第85页 |
3. 经费 | 第85-86页 |
4. 毕业生及回国参战 | 第86-87页 |
(五) 小结 | 第87-90页 |
四 抗战时期的国内华侨教育 | 第90-112页 |
(一) 国内华侨中等教育 | 第90-100页 |
1. 国立第一华侨中学 | 第91-95页 |
2. 国立第二华侨中学 | 第95-99页 |
3. 国立第三华侨中学 | 第99-100页 |
(二) 国内华侨高等教育 | 第100-104页 |
1. 新设专科学校招收华侨学生 | 第100-101页 |
2. 抗战时期的暨南大学 | 第101-103页 |
3. 国内其它大学招收华侨学生 | 第103-104页 |
(三) 国内华侨师范教育 | 第104-110页 |
1. 侨民师范学校 | 第104-107页 |
2. 侨民函授学校及师资短训班 | 第107-110页 |
(四) 小结 | 第110-112页 |
五 对抗战时期华侨教育的历史思考 | 第112-122页 |
(一) 抗战时期华侨教育的特点 | 第112-114页 |
1. 各地华侨教育发展不平衡 | 第112-113页 |
2. 华侨教育重心国内化 | 第113-114页 |
3. 战时教育色彩浓厚 | 第114页 |
(二) 抗战时期华侨教育的成绩 | 第114-117页 |
1. 华侨教育管理日趋规范化 | 第114-115页 |
2. 增强华侨民族认同感,提升华侨民族责任感 | 第115-116页 |
3. 培养和储备了大量华侨人才 | 第116-117页 |
(三) 抗战时期华侨教育的不足及原因 | 第117-121页 |
1. 抗战时期华侨教育的不足 | 第117-120页 |
2. 抗战时期华侨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120-121页 |
(四) 小结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9页 |
后记 | 第129-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