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山头村旅游扶贫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2.1 贫困及划分标准 | 第16页 |
2.2.2 扶贫及旅游扶贫 | 第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资源禀赋理论 | 第16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6-17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2.4 社区参与理论 | 第17-18页 |
3 山头村旅游扶贫情况 | 第18-28页 |
3.1 山头村基本情况 | 第18-20页 |
3.1.1 山头村资源概况 | 第18-19页 |
3.1.2 山头村扶贫方式 | 第19-20页 |
3.2 山头村旅游扶贫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3.2.1 发展孕育阶段 | 第20-21页 |
3.2.2 摸索成长阶段 | 第21页 |
3.2.3 快速发展阶段 | 第21-22页 |
3.3 山头村旅游扶贫具体做法 | 第22-25页 |
3.3.1 资金扶持 | 第22-23页 |
3.3.2 项目扶持 | 第23-24页 |
3.3.3 基础设施建设 | 第24页 |
3.3.4 就业扶持 | 第24-25页 |
3.4 山头村旅游扶贫现状 | 第25-28页 |
3.4.1 山头村年旅游情况 | 第25-26页 |
3.4.2 山头村居民年收入情况 | 第26页 |
3.4.3 山头村居民就业情况 | 第26-27页 |
3.4.4 山头村旅游开发的不足 | 第27-28页 |
4 山头村旅游扶贫调查分析 | 第28-45页 |
4.1 调研设计 | 第28-29页 |
4.2 样本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4.2.1 年龄分布 | 第29-30页 |
4.2.2 参与旅游的时间点分布 | 第30页 |
4.3 山头村旅游扶贫受益情况 | 第30-38页 |
4.3.1 收入情况 | 第30-34页 |
4.3.2 开支情况 | 第34页 |
4.3.3 就业情况 | 第34-35页 |
4.3.4 基础设施的变化 | 第35-37页 |
4.3.5 教育培训情况 | 第37-38页 |
4.4 认知情况 | 第38-43页 |
4.4.1 对旅游业的态度 | 第38-40页 |
4.4.2 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 | 第40-41页 |
4.4.3 被调査居民综合感知情况 | 第41-43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5 山头村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5.1 旅游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5.1.1 基础设施不全 | 第45页 |
5.1.2 产品挖掘不到位 | 第45-46页 |
5.2 贫困居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5.2.1 参与获益偏少 | 第46页 |
5.2.2 居民参与不完全 | 第46-47页 |
5.2.3 缺乏教育培训 | 第47-48页 |
6 对策建议 | 第48-52页 |
6.1 完善基础设施 | 第48页 |
6.2 深度挖掘资源 | 第48-49页 |
6.3 构建贫困人口参与机制 | 第49-50页 |
6.4 构建贫困人口利益分配机制 | 第50-51页 |
6.5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 第51-52页 |
7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