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縮略表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1.1 硫丹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2 硫丹的应用概况 | 第12-13页 |
1.3 硫丹的毒性 | 第13页 |
1.4 硫丹在环境中的残留状况 | 第13-14页 |
1.5 硫丹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6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试验 | 第16-17页 |
1.7 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 第17页 |
1.8 硫丹的微生物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 | 第17-18页 |
1.9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7页 |
2.1 药品试剂 | 第21-23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3 供试材料 | 第24-25页 |
2.3.1 供试土壤 | 第24页 |
2.3.2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 第24-25页 |
2.3.2.1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2.3.2.2 供试培养基 | 第24-25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5-37页 |
2.4.1 硫丹溶液配制 | 第25页 |
2.4.2 降解菌的培养及菌悬液制备 | 第25页 |
2.4.3 试验处理 | 第25页 |
2.4.4 土壤染毒 | 第25-26页 |
2.4.5 土壤中硫丹的提取及测定 | 第26页 |
2.4.5.1 土壤中硫丹的提取 | 第26页 |
2.4.5.2 土壤硫丹的GC-FID色谱分析条件 | 第26页 |
2.4.6 结果计算 | 第26-28页 |
2.4.6.1 土壤样品中硫丹降解率的计算 | 第26-27页 |
2.4.6.2 降解方程的计算 | 第27页 |
2.4.6.3 变异系数计算 | 第27-28页 |
2.4.7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28-34页 |
2.4.7.1 试剂配制 | 第28页 |
2.4.7.2 土壤总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2.4.7.3 JBW4降解菌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2.4.7.4 PCR扩增 | 第30-33页 |
2.4.7.5 DGGE电泳步骤 | 第33-34页 |
2.4.8 彗星试验 | 第34-36页 |
2.4.8.1 试剂配制 | 第34-35页 |
2.4.8.2 蚯蚓染毒 | 第35页 |
2.4.8.3 蚯蚓体腔细胞提取 | 第35页 |
2.4.8.4 彗星试验步骤 | 第35-36页 |
2.4.8.5 观察与分析 | 第36页 |
2.4.9 GC-MS测定 | 第36-37页 |
2.4.9.1 样品处理 | 第36页 |
2.4.9.2 GC-MS分析条件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2页 |
3.1 土壤中硫丹残留量的测定 | 第37-41页 |
3.1.1 土壤中硫丹GC-FID残留测定方法可靠性验证 | 第37-38页 |
3.1.2 硫丹在红壤中的降解动态 | 第38-39页 |
3.1.3 硫丹在黑土中的降解动态 | 第39-41页 |
3.2 降解菌JBW4在两种土壤中的定殖情况 | 第41-48页 |
3.2.1 降解菌在红壤中的定殖 | 第41-44页 |
3.2.1.1 红壤细菌总DNA提取 | 第41页 |
3.2.1.2 第一轮细菌16S rDNA PCR扩增结果 | 第41-42页 |
3.2.1.3 第二轮细菌V3序列PCR扩增结果 | 第42-43页 |
3.2.1.4 降解菌在红壤中的定殖结果 | 第43-44页 |
3.2.2 降解菌在黑土中的定殖情况 | 第44-48页 |
3.2.2.1 黑土细菌总DNA提取 | 第44-45页 |
3.2.2.2 第一轮细菌16S rDNA PCR扩增结果 | 第45页 |
3.2.2.3 第二轮细菌V3序列PCR扩增结果 | 第45-46页 |
3.2.2.4 降解菌在黑土中的定殖结果 | 第46-48页 |
3.3 硫丹降解前后遗传毒性的变化 | 第48-50页 |
3.3.1 降解前后对红壤中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程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2 降解前后对黑土中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程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 硫丹在两种土壤中的降解产物 | 第50-52页 |
3.4.1 硫丹在红壤中的降解产物 | 第50页 |
3.4.2 硫丹在黑土中的降解产物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4.1 硫丹微生物强化降解 | 第52-53页 |
4.2 降解菌JBW4在土壤中的定殖 | 第53-54页 |
4.3 降解前后土壤遗传毒性变化 | 第54-55页 |
4.4 硫丹微生物降解途径 | 第55页 |
4.5 展望 | 第55-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6 创新之处 | 第57-58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8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