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的小学高段习作指导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选题的缘由 | 第11-13页 |
1.1.1 小学高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 第11-12页 |
1.1.2 小学高段学生情感体验特点 | 第12-13页 |
1.1.3 习作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反差 | 第13页 |
1.1.4 亲身体验在习作中的重要地位 | 第13页 |
1.2 选题的价值 | 第13-15页 |
1.2.1 选题对学生的价值 | 第14页 |
1.2.2 选题对教师的价值 | 第14-15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3.1 体验的内涵 | 第15-17页 |
1.3.2 小学高段习作指导的内涵 | 第17页 |
1.3.3 体验与小学高段习作指导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2 课堂观察法 | 第18页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18-19页 |
1.4.4 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1.5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2 小学高段学生习作情况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 第25-34页 |
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5-30页 |
2.1.1 对习作的态度 | 第25-26页 |
2.1.2 教师指导现状 | 第26-27页 |
2.1.3 素材选取方向 | 第27-28页 |
2.1.4 习惯养成情况 | 第28-30页 |
2.1.5 情绪发表途径 | 第30页 |
2.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2.3 小学高段学生习作现状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2.3.1 学生缺乏体验的意识 | 第31-32页 |
2.3.2 学生缺乏发表体验的方法 | 第32页 |
2.3.3 教师缺乏指导的方法 | 第32-34页 |
3 基于体验的小学高段习作指导的原则 | 第34-38页 |
3.1 体验的原则 | 第34-36页 |
3.1.1 坚持多样的体验对象 | 第34页 |
3.1.2 坚持“看”与“做”的体验方式 | 第34-35页 |
3.1.3 坚持“入”与“出”的有效结合 | 第35页 |
3.1.4 兼顾“可言说”与“未必能够言说” | 第35-36页 |
3.2 习作指导的原则 | 第36-38页 |
3.2.1 立足学情,因学制宜 | 第36页 |
3.2.2 指导养成积累的习惯 | 第36-37页 |
3.2.3 指导善用方法的习惯 | 第37-38页 |
4 基于体验的小学高段习作指导实施策略 | 第38-73页 |
4.1 引导个性观察,培养体验意识 | 第38-47页 |
4.1.1 “眼看”:拨开层层迷雾,还原本来面貌 | 第38-44页 |
4.1.2 “心观”:结合自身体验,给予多样意义 | 第44-47页 |
4.2 灵活设计活动,激发体验兴趣 | 第47-49页 |
4.2.1 变换参与方式 | 第47-49页 |
4.2.2 增加活动形式 | 第49页 |
4.3 创设多种情境,促进学生习作 | 第49-58页 |
4.3.1 创设“想”的情境,以想促写 | 第50-52页 |
4.3.2 创设“说”的情境,以说促写 | 第52-57页 |
4.3.3 创设“读”的情境,以读促写 | 第57-58页 |
4.4 抓住瞬间感受,捕捉习作灵感 | 第58-62页 |
4.4.1 抓住眼前一亮的瞬间 | 第59-60页 |
4.4.2 抓住内心一动的瞬间 | 第60-62页 |
4.5 教师适时介入,引导激活体验 | 第62-66页 |
4.5.1 在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介入 | 第62-64页 |
4.5.2 在学生思维偏离主题时介入 | 第64-66页 |
4.6 巧借语言表达,重现体验意义 | 第66-69页 |
4.6.1 巧用具象性的词语,再现生活情景 | 第66-68页 |
4.6.2 巧用有意味的语言形式,形象描绘事物 | 第68-69页 |
4.7 借助评价修改,再度反思习作 | 第69-73页 |
4.7.1 以自我评价为前提反思习作 | 第69-70页 |
4.7.2 以互相评价为动力补充习作 | 第70页 |
4.7.3 以教师评价为保障完善习作 | 第70-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