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21页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2、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新生代农民工 | 第15页 |
2、社会支持网络 | 第15-16页 |
3、农民工就业 | 第16页 |
(五)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16页 |
2、关系强度理论 | 第16-18页 |
(六)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1、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研究创新 | 第19-21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 第21-33页 |
(一)河南省上蔡县的基本概况介绍 | 第21页 |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点 | 第23-26页 |
1、就业条件差,就业质量不高 | 第23-24页 |
2、就业层次低,就业技能有待提高 | 第24页 |
3、就业机会与收入不公,就业权益与保障缺失 | 第24-25页 |
4、就业途径以传统方式为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 | 第25页 |
5、返乡就业和在外务工面临着不同的困境 | 第25-26页 |
6、社交圈子窄、情感孤寂,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 第26页 |
(四)新生代农民工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1、政府的就业支持不足 | 第26-28页 |
2、企业的就业支持存在不足 | 第28-29页 |
3、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就业支持不足 | 第29页 |
4、劳务中介公司的就业支持不足 | 第29-30页 |
(五)新生代农民工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1、就业物质支持变动性大 | 第30-31页 |
2、就业信息支持来源单一 | 第31页 |
3、就业情感支持相对较好,但存在异地分居情况 | 第31-33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41页 |
(一)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就业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1、政府就业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2、企业就业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3、学校和培训机构就业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4、劳务中介公司就业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就业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1、社会网络的规模和构成数量有限 | 第39页 |
2、社会网络的趋同性较强和异质性较弱 | 第39-41页 |
四、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对策建议 | 第41-49页 |
(一)政府层面 | 第41-44页 |
1、加强就业信息支持力度 | 第41-42页 |
2、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 第42-43页 |
3、完善农民工就业的法制环境 | 第43-44页 |
4、加大对返乡创业的帮扶力度 | 第44页 |
(二)企业层面 | 第44-45页 |
1、促进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 第44页 |
2、增强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意识 | 第44-45页 |
3、提高企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层次 | 第45页 |
(三)学校和培训机构层面 | 第45-46页 |
1、积极承接政府培训项目,开展多元化培训 | 第45页 |
2、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 | 第45-46页 |
3、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开展联合性培训 | 第46页 |
(四)劳务中介公司层面 | 第46-47页 |
1、拓宽劳务中介组织的服务化领域 | 第46页 |
2、加强农民工就业输出的组织建设 | 第46-47页 |
3、劳务中介要自觉接受政府的管理 | 第47页 |
(五)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层面 | 第47-49页 |
1、密切与家人、亲戚的联系,利用好他们的帮助 | 第47页 |
2、扩大人际交往圈,主动与不同阶层的人相联系 | 第47-48页 |
3、新生代农民工要提高自身的就业主动性 | 第48-49页 |
结论与思考 | 第49-51页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49-50页 |
1、就业过于依赖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 第49页 |
2、问题折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就业支持不足 | 第49页 |
3、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发展路径 | 第49-50页 |
(二)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50-51页 |
1、对于就业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深度不够 | 第50页 |
2、与输出地政府的就业政策联系不够紧密 | 第50页 |
3、对于以后研究的一些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