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理论工具 | 第16-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20页 |
二、城市公共空间微矛盾调处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和主要内容 | 第20-25页 |
(一)城市公共空间微矛盾调处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1、城市公共空间 | 第20页 |
2、微矛盾调处机制 | 第20-21页 |
(二)城市公共空间微矛盾调处机制应有的主要内容 | 第21-25页 |
1、应急管理机制 | 第22页 |
2、利益诉求机制 | 第22-23页 |
3、利益协调机制 | 第23页 |
4、利益保障机制 | 第23-25页 |
三、城市公共空间微矛盾调处的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一)城市公共空间微矛盾调处的运行现状 | 第25-28页 |
1、应急响应速度快 | 第25-26页 |
2、开放利益诉求网络信访平台 | 第26-27页 |
3、多方责任主体共同进行利益协调 | 第27页 |
4、居民利益保障意识强 | 第27-28页 |
(二)城市公共空间微矛盾调处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1、应急预防及处置过程不当 | 第28-29页 |
2、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 | 第29-30页 |
3、现有的利益协调机构难以发挥作用 | 第30-31页 |
4、现代媒体对微矛盾事件传播效应的放大 | 第31-33页 |
四、城市公共空间微矛盾调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42页 |
(一)应急管理预防及处置过程不到位 | 第33-35页 |
1、事先预防流于形式 | 第33页 |
2、应急管理部门间缺乏联动管理 | 第33-34页 |
3、缺乏与媒体互联网的应急处置的规范化合作 | 第34-35页 |
(二)利益诉求表达不通畅 | 第35-37页 |
1、传统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 第35-36页 |
2、新兴利益诉求渠道缺乏监管 | 第36-37页 |
3、有关部门权责划分不明确和不作为 | 第37页 |
(三)利益协调机制建设不完善 | 第37-39页 |
1、责任主体间关系不畅 | 第38页 |
2、自治性组织工作状态松散 | 第38-39页 |
3、当事人之间沟通不畅 | 第39页 |
(四)利益保障工作落实不到位 | 第39-42页 |
1、政府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投入不足 | 第39-41页 |
2、利益保障制度和相关法律条例建设落后 | 第41-42页 |
五、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微矛盾调处机制的建议 | 第42-54页 |
(一)建立高效灵敏的应急管理机制 | 第42-45页 |
1、应急部门加强事先预防 | 第42-43页 |
2、善用媒体来把握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 第43-44页 |
3、改善应急处置方式 | 第44-45页 |
(二)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第45-48页 |
1、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 第45-46页 |
2、加强新兴利益诉求渠道监管 | 第46-47页 |
3、强化政府机关责任意识 | 第47-48页 |
(三)完善利益矛盾协调机制 | 第48-51页 |
1、对群众性自治组织角色进行合理定位 | 第48-49页 |
2、发挥自治性组织的协商调解作用 | 第49-50页 |
3、加强对公民的道德约束 | 第50-51页 |
(四)健全居民利益保障机制 | 第51-54页 |
1、政府部门积极开展居民利益保障工作 | 第51-52页 |
2、加大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投入建设 | 第52-53页 |
3、完善法律条例保障居民公共空间权益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个人简介及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