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自锚式悬索桥概述 | 第10-16页 |
1.2.1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现代自锚式悬索桥 | 第12-13页 |
1.2.3 国内现代自锚式悬索桥 | 第13-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自锚式悬索桥桥体系转换研究 | 第16-17页 |
1.3.2 自锚式悬索桥索力识别研究 | 第17-18页 |
1.4 论文背景与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1.4.1 论文背景 | 第18-19页 |
1.4.2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第2章 自锚式悬索桥理论与分析 | 第20-35页 |
2.1 自锚式悬索桥桥静力计算理论 | 第20-22页 |
2.1.1 弹性理论 | 第20-21页 |
2.1.2 挠度理论 | 第21页 |
2.1.3 有限元理论 | 第21-22页 |
2.2 自锚式悬索桥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步骤 | 第22-27页 |
2.2.1 基本假定 | 第22页 |
2.2.2 自锚式悬索桥表现出的几何非线 | 第22-24页 |
2.2.3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 | 第24-26页 |
2.2.4 收敛准则 | 第26-27页 |
2.3 优化理论 | 第27-33页 |
2.3.1 索力优化初步假设 | 第27-29页 |
2.3.2 影响矩阵法 | 第29-30页 |
2.3.3 内力平衡法 | 第30-32页 |
2.3.4 序列二次规划法 | 第32-33页 |
2.3.5 其他优化方法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自锚式悬索桥体系转换过程的分析和控制 | 第35-56页 |
3.1 概述 | 第35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35-41页 |
3.2.1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参数 | 第35-38页 |
3.2.2 成桥状态的确定 | 第38-40页 |
3.2.3 施工过程的模拟 | 第40-41页 |
3.3 体系转换的总体原则与“吊索张拉法”的基本原理 | 第41-44页 |
3.3.1 体系转换的总体原则 | 第41页 |
3.3.2 “吊索张拉法”的基本原理 | 第41-44页 |
3.4 体系转换方案的确定 | 第44-54页 |
3.4.1 体系转换方案确定的基本思路 | 第44-45页 |
3.4.2 体系转换方案的可行性方案 | 第45-48页 |
3.4.3 体系转换方案关键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3.4.4 所选方案的仿真分析 | 第52-54页 |
3.4.5 体系转换方案的实施效果 | 第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自锚式悬索桥基于频率法的索力测试研究 | 第56-75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拉索弯曲振动方程的求解 | 第56-62页 |
4.2.1 拉索弯曲振动方程 | 第56-58页 |
4.2.2 两端铰接的拉索振动方程的求解 | 第58-59页 |
4.2.3 两端固接的拉索振动方程的求解 | 第59-60页 |
4.2.4 两端弹性边界条件的拉索振动方程的求解 | 第60-62页 |
4.3 频率法索力识别的影响因素 | 第62-65页 |
4.3.1 吊索抗弯刚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2 线密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3 吊索计算长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4 温度的影响 | 第65页 |
4.4 自锚式索力识别研究 | 第65-74页 |
4.4.1 “模型修正法”索力识别过程 | 第66-68页 |
4.4.2 应用实例 | 第68-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5-78页 |
5.1 结论 | 第75页 |
5.2 不足和展望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