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框架图 | 第13页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国外理论研究 | 第16-19页 |
2.1.1 古典经济学派相关理论 | 第16页 |
2.1.2 新经济学派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1.3 其他经济学派理论 | 第17-18页 |
2.1.4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理论 | 第18-19页 |
2.2 国内理论研究 | 第19-22页 |
2.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 第20页 |
2.2.3 地方性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 第20-21页 |
2.2.4 政府债务风险解决措施 | 第21-22页 |
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相关概念、特点和机理 | 第24-34页 |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3.2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特点 | 第25-29页 |
3.3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29-34页 |
3.3.1 资金的需求方面 | 第29-31页 |
3.3.2 资金的供给方面 | 第31-34页 |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问题 | 第34-40页 |
4.1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过大,增长过快 | 第34页 |
4.2 地方政府性债务地区间失衡,偿债期限过长 | 第34-35页 |
4.3 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混乱,出现逾期 | 第35-36页 |
4.4 地方政府还款压力过大,偿债责任不清 | 第36-37页 |
4.5 风险预警滞后,管理难度大 | 第37-40页 |
第5章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 第40-50页 |
5.1 设计思路 | 第40页 |
5.2 数据选择 | 第40页 |
5.3 预警体系指标相关性检验 | 第40-44页 |
5.4 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 | 第44-50页 |
第6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50-56页 |
6.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0-51页 |
6.2 A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实证分析 | 第51-53页 |
6.3 分析结论及建议 | 第53-54页 |
6.4 地方性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建议措施 | 第54-56页 |
第7章 结论及局限性分析 | 第56-58页 |
7.1 地方性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结论 | 第56页 |
7.2 地方性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局限性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