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我国水环境现状 | 第11-12页 |
1.1.2 生物脱氮机理 | 第12页 |
1.1.3 除磷机理 | 第12-14页 |
1.2 胞外多聚物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胞外多聚物(EPS)概述 | 第14-15页 |
1.2.2 EPS除磷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A~2/O脱氮除磷工艺简介 | 第17-21页 |
1.3.1 A~2/O工艺简介 | 第17-18页 |
1.3.2 A~2/O工艺的改良及发展 | 第18-2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21页 |
1.4.2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页 |
1.4.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试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试验装置与原水水质 | 第23-25页 |
2.1.1 试验装置与工艺流程简介 | 第23-24页 |
2.1.2 试验原水水质 | 第24-25页 |
2.2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 第25-31页 |
2.2.1 常规污染物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2.2 EPS的提取与测定方法 | 第26-31页 |
第3章 多点进水A~2+OSA工艺的启动 | 第31-39页 |
3.1 多点进水A~2+OSA工艺除污原理 | 第31-32页 |
3.2 多点进水A~2+OSA工艺的启动 | 第32-38页 |
3.2.1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 | 第32-33页 |
3.2.2 反应器启动初期的除污效果 | 第33-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多点进水A~2+OSA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第39-59页 |
4.1 进水分配比调整 | 第39-45页 |
4.1.1 不同进水分配比下两种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39-40页 |
4.1.2 不同进水分配比下两种工艺对NH_3-N的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4.1.3 不同进水分配比下两种工艺对TN的去除效果 | 第41-42页 |
4.1.4 不同进水分配比对两种工艺NO_3~--N及NO_2~--N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5 不同进水分配比下两种工艺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43-45页 |
4.2 硝化液回流比调整 | 第45-51页 |
4.2.1 不同硝化液回流比对两种工艺去除COD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2 不同硝化液回流比对两种工艺去除NH_3-N的影响 | 第47页 |
4.2.3 不同硝化液回流比对两种工艺去除TN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4 不同硝化液回流比对两种工艺NO_3~--N和NO_2~--N的影响 | 第49页 |
4.2.5 不同硝化液回流比对两种工艺去除TP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 碳氮比调整 | 第51-57页 |
4.3.1 不同C/N对两种工艺去除COD的影响 | 第52页 |
4.3.2 不同C/N对两种工艺去除NH3-N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3 不同C/N对两种工艺去除TN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4 不同C/N对两种工艺NO_3~--N及NO_2~--N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5 不同C/N对两种工艺去除TP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多点进水A~2+OSA工艺中EPS组分与含量分析 | 第59-65页 |
5.1 多点进水A~2+OSA工艺内污泥EPS总量分析 | 第59-60页 |
5.2 多点进水A~2+OSA工艺及其对比工艺污泥EPS组分含量分析 | 第60-63页 |
5.2.1 多点进水A~2+OSA工艺及其对比工艺中EPS内蛋白质含量 | 第60-61页 |
5.2.2 多点进水A~2+OSA工艺及其对比工艺中EPS内多糖含量 | 第61-62页 |
5.2.3 多点进水A~2+OSA工艺及其对比工艺中EPS内腐殖质含量 | 第62页 |
5.2.4 多点进水A~2+OSA工艺及其对比工艺中EPS内DNA含量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