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水体中氮素来源及危害 | 第11页 |
1.1.2 水体中氮素去除的方法 | 第11-12页 |
1.2 生物脱氮技术 | 第12-20页 |
1.2.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第12-13页 |
1.2.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 第13-14页 |
1.2.3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工艺(OLAND) | 第14页 |
1.2.4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SHARON-ANAMMOX) | 第14-16页 |
1.2.5 全程自养脱氮工艺(CANON) | 第16-17页 |
1.2.6 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工艺(SNAD) | 第17-19页 |
1.2.7 MBR膜污染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2.1 MBR-SNAD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 第23-25页 |
2.1.1 实验装置图及流程 | 第23-24页 |
2.1.2 实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第24-25页 |
2.2 实验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25-29页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2.2 污水主要监测指标 | 第25-26页 |
2.2.3 膜污染物质的获取过程 | 第26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方法 | 第26页 |
2.2.5 污泥粒径(PSD)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2.7 序批式试验方法 | 第27页 |
2.2.8 底物抑制动力学模型 | 第27-29页 |
第3章 MBR-SNAD生物脱氮工艺快速启动 | 第29-55页 |
3.1 ANAMMOX菌驯化培养及启动 | 第29-40页 |
3.1.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 第29页 |
3.1.2 进水配水方案 | 第29-30页 |
3.1.3 Anammox驯化过程中水质分析 | 第30-36页 |
3.1.4 Anammox污泥形态分析 | 第36-37页 |
3.1.5 厌氧氨氧化菌的抑制动力学特性 | 第37-40页 |
3.2 CANON启动过程中脱氮效能 | 第40-49页 |
3.2.1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 第41页 |
3.2.2 实验配水方案与运行条件 | 第41页 |
3.2.3 间歇CANON工艺启动及稳定运行性能分析 | 第41-47页 |
3.2.4 连续CANON工艺启动及稳定运行性能分析 | 第47-49页 |
3.3 SNAD启动过程中脱氮效能 | 第49-53页 |
3.3.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 第49-50页 |
3.3.2 实验配水方案 | 第50页 |
3.3.3 连续SNAD工艺启动及稳定运行性能分析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不同C/N比下MBR-SNAD工艺脱氮功能菌效能分析 | 第55-71页 |
4.1 不同C/N比条件下对MBR-SNAD对脱氮效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4.2 最优C/N比下脱氮功能菌对脱氮的贡献 | 第58-60页 |
4.3 不同C/N比条件下脱氮功能菌的特性分析 | 第60-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5章 MBR-SNAD生物脱氮工艺膜污染特性 | 第71-77页 |
5.1 跨膜压差(TMP)变化 | 第71-72页 |
5.2 膜丝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72-73页 |
5.3 污泥粒径(PSD)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73-75页 |
5.4 膜表面污染物质的FT-IR分析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8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