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一章“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及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第一节“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一、“学讲计划”产生的背景 | 第19-20页 |
二、“学讲计划”的主要内涵 | 第20页 |
三、“学讲计划”的实施效果 | 第20-22页 |
四、“学讲计划”的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交往型师生关系的概述 | 第23-27页 |
一、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3页 |
二、交往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23-24页 |
三、交往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和问题表现 | 第27-37页 |
第一节 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7-35页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第27-28页 |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8-29页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第二节 交往型师生关系视野下,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问题表现 | 第35-37页 |
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参与度不够 | 第35页 |
二、小组间活动不均衡,学生参与度不高 | 第35-36页 |
三、“以学生为中心”,部分内容掌握不透彻 | 第36页 |
四、“高分低能”或“高分低情”现象严重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问题产生的成因 | 第37-43页 |
第一节 应试制度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消极影响 | 第37-38页 |
一、“分数决定一切”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 第37页 |
二、行政命令强制限制教师的主导作用 | 第37-38页 |
三、忽视校际间差距,统一要求是阻碍 | 第38页 |
四、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缺乏一致性 | 第38页 |
第二节 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消极影响 | 第38-41页 |
一、“学生中心论”的师生观及其消极影响 | 第38-40页 |
二、不合理师生关系的阶段性及其成因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解决不合理师生关系,对于推进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积极意义 | 第41-43页 |
一、高考制度存在的长期性 | 第41页 |
二、改变师生关系的可操作性及其意义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理论,完善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对策 | 第43-53页 |
第一节 改善师生交往方式 | 第43-45页 |
一、把握高中生心理特点,交往方式得当 | 第43-44页 |
二、教师学会欣赏,合理期望,慎用批评 | 第44-45页 |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 第45页 |
第二节 教师继续深化转变观念 | 第45-50页 |
一、教师应坚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 第45-46页 |
二、教学要内容合理化、方法多样化 | 第46-47页 |
三、巧用教学机智,增强师生沟通艺术 | 第47-50页 |
第三节 学生不断更新观念 | 第50-53页 |
一、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 第50页 |
二、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交流 | 第50-51页 |
三、培养学生和教师的交往能力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5页 |
论文数据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