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三所试点高职院校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2 问题提出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第11页
    1.4 研究方法第11页
    1.5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6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6.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6.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1.7 概念界定第16-17页
        1.7.1 高等职业教育第16页
        1.7.2 现代学徒制第16-17页
        1.7.3 人才培养模式第17页
    1.8 理论基础第17-19页
        1.8.1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第17-18页
        1.8.2 新职业主义第18页
        1.8.3 知行合一理论第18-19页
第2章 三所试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第19-33页
    2.1 现状调查第19-20页
        2.1.1 调查目的第19页
        2.1.2 调查范围与对象第19页
        2.1.3 调查内容与方式第19-20页
    2.2 调查结果分析第20-33页
        2.2.1 学生对现代学徒制了解情况的调查第20-21页
        2.2.2 培养目标的调查第21-22页
        2.2.3 培养规格的调查第22-24页
        2.2.4 教学内容的调查第24-26页
        2.2.5 管理制度的调查第26-32页
        2.2.6 学生实习期间考核评价情况的调查第32-33页
第3章 三所试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施的举措第33-48页
    3.1 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第33-39页
        3.1.1 先招生再招工,建立“双主体”的办学机制第33-34页
        3.1.2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第34-35页
        3.1.3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第35-37页
        3.1.4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第37页
        3.1.5 共创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第37-38页
        3.1.6 形成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第38-39页
    3.2 某高职院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第39-43页
        3.2.1 探索以学校统招为主,联合培养,定向推送的机制第39-40页
        3.2.2 校企协同育人共制培养方案第40页
        3.2.3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第40-41页
        3.2.4 校企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和大师工作室第41页
        3.2.5 共创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第41-42页
        3.2.6 形成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第42-43页
    3.3 某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第43-46页
        3.3.1 完善招生招工一体化方式和就业推荐方式第43页
        3.3.2 组建“双带头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第43-44页
        3.3.3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第44-45页
        3.3.4 共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第45页
        3.3.5 形成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第45-46页
    3.4 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成效第46-48页
第4章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第48-53页
    4.1 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不足第48页
    4.2 双重身份适应性差第48-49页
        4.2.1 学生难适应双重身份的转换第48页
        4.2.2 学生对未来比较迷茫第48-49页
    4.3 法律制度不完善第49-50页
        4.3.1 法律规范比较笼统第49页
        4.3.2 法律权责关系不明第49页
        4.3.3 学徒权益得不到保障第49-50页
    4.4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第50页
        4.4.1 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第50页
        4.4.2 师资结构不合理第50页
    4.5 课程体系结构与市场需求有差距第50-51页
    4.6 “校热企冷”问题依然存在第51页
    4.7 现有管理体制不健全第51-53页
第5章 优化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第53-60页
    5.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现代学徒制的认同度第53-54页
        5.1.1 提高现代学徒制的认知度第53页
        5.1.2 创造良好的实施氛围第53页
        5.1.3 明确现代学徒制的优势第53-54页
    5.2 校企协助学生身份转换第54页
    5.3 完善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法律法规制度第54-55页
    5.4 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55-56页
        5.4.1 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第55页
        5.4.2 提高“双师”教学水平第55-56页
    5.5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第56-57页
        5.5.1 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第56页
        5.5.2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第56-57页
    5.6 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第57-58页
        5.6.1 政府层面第57页
        5.6.2 学校层面第57页
        5.6.3 行业企业层面第57-58页
    5.7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第58-60页
        5.7.1 明确学徒身份第58页
        5.7.2 组建监督管理团队第58页
        5.7.3 完善实习考核评价制度第58-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65页
附录第65-68页
    附录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第65-68页
    附录2 学校教师访谈提纲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P神经网络的职业教育课业考评研究
下一篇: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市5所中职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