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6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7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7.1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6页 |
1.7.2 现代学徒制 | 第16-17页 |
1.7.3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7页 |
1.8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8.1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1.8.2 新职业主义 | 第18页 |
1.8.3 知行合一理论 | 第18-19页 |
第2章 三所试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9-33页 |
2.1 现状调查 | 第19-20页 |
2.1.1 调查目的 | 第19页 |
2.1.2 调查范围与对象 | 第19页 |
2.1.3 调查内容与方式 | 第19-20页 |
2.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0-33页 |
2.2.1 学生对现代学徒制了解情况的调查 | 第20-21页 |
2.2.2 培养目标的调查 | 第21-22页 |
2.2.3 培养规格的调查 | 第22-24页 |
2.2.4 教学内容的调查 | 第24-26页 |
2.2.5 管理制度的调查 | 第26-32页 |
2.2.6 学生实习期间考核评价情况的调查 | 第32-33页 |
第3章 三所试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施的举措 | 第33-48页 |
3.1 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 | 第33-39页 |
3.1.1 先招生再招工,建立“双主体”的办学机制 | 第33-34页 |
3.1.2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 第34-35页 |
3.1.3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 第35-37页 |
3.1.4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 第37页 |
3.1.5 共创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 第37-38页 |
3.1.6 形成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 | 第38-39页 |
3.2 某高职院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 | 第39-43页 |
3.2.1 探索以学校统招为主,联合培养,定向推送的机制 | 第39-40页 |
3.2.2 校企协同育人共制培养方案 | 第40页 |
3.2.3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 | 第40-41页 |
3.2.4 校企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和大师工作室 | 第41页 |
3.2.5 共创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 第41-42页 |
3.2.6 形成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 | 第42-43页 |
3.3 某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 | 第43-46页 |
3.3.1 完善招生招工一体化方式和就业推荐方式 | 第43页 |
3.3.2 组建“双带头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 第43-44页 |
3.3.3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 第44-45页 |
3.3.4 共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 第45页 |
3.3.5 形成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 | 第45-46页 |
3.4 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成效 | 第46-48页 |
第4章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8-53页 |
4.1 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不足 | 第48页 |
4.2 双重身份适应性差 | 第48-49页 |
4.2.1 学生难适应双重身份的转换 | 第48页 |
4.2.2 学生对未来比较迷茫 | 第48-49页 |
4.3 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49-50页 |
4.3.1 法律规范比较笼统 | 第49页 |
4.3.2 法律权责关系不明 | 第49页 |
4.3.3 学徒权益得不到保障 | 第49-50页 |
4.4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 第50页 |
4.4.1 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 第50页 |
4.4.2 师资结构不合理 | 第50页 |
4.5 课程体系结构与市场需求有差距 | 第50-51页 |
4.6 “校热企冷”问题依然存在 | 第51页 |
4.7 现有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51-53页 |
第5章 优化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 第53-60页 |
5.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现代学徒制的认同度 | 第53-54页 |
5.1.1 提高现代学徒制的认知度 | 第53页 |
5.1.2 创造良好的实施氛围 | 第53页 |
5.1.3 明确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 第53-54页 |
5.2 校企协助学生身份转换 | 第54页 |
5.3 完善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法律法规制度 | 第54-55页 |
5.4 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 | 第55-56页 |
5.4.1 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 | 第55页 |
5.4.2 提高“双师”教学水平 | 第55-56页 |
5.5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 第56-57页 |
5.5.1 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 第56页 |
5.5.2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 第56-57页 |
5.6 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 第57-58页 |
5.6.1 政府层面 | 第57页 |
5.6.2 学校层面 | 第57页 |
5.6.3 行业企业层面 | 第57-58页 |
5.7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 第58-60页 |
5.7.1 明确学徒身份 | 第58页 |
5.7.2 组建监督管理团队 | 第58页 |
5.7.3 完善实习考核评价制度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附录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 | 第65-68页 |
附录2 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