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24-4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4-2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38页 |
1.3.1 现有主要边坡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第30-35页 |
1.3.2 斜撑复合支护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5-38页 |
1.4 斜撑复合支护结构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计算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 第38-3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2 斜撑复合支护结构计算方法研究 | 第42-106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结构力学分析法斜撑复合支护结构计算 | 第43-52页 |
2.2.1 结构力学分析法的基本假定 | 第43-44页 |
2.2.2 结构力学分析法推导 | 第44-49页 |
2.2.3 结构力学分析法算例 | 第49-51页 |
2.2.4 结构力学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51-52页 |
2.3 弹性地基梁法斜撑复合支护结构计算 | 第52-59页 |
2.3.1 弹性地基梁法的基本假定 | 第52-53页 |
2.3.2 弹性地基梁法结构计算推导 | 第53-57页 |
2.3.3 弹性地基梁法算例 | 第57-58页 |
2.3.4 弹性地基梁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58-59页 |
2.4 杆系单元有限元法斜撑复合支护结构计算 | 第59-62页 |
2.4.1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与结构计算 | 第59-61页 |
2.4.2 杆系单元有限元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61-62页 |
2.5 基于挠曲线微分方程的连续结构算法 | 第62-79页 |
2.5.1 基于挠曲线微分方程的连续结构算法的模型建立条件 | 第62-63页 |
2.5.2 基于挠曲线微分方程的连续结构算法理论推导 | 第63-71页 |
2.5.3 优化计算模型与结构计算模型对比 | 第71-79页 |
2.6 基于挠曲线微分方程的连续结构算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105页 |
2.6.1 结构计算模型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79-80页 |
2.6.2 计算模型影响因素的正交分析 | 第80-100页 |
2.6.3 在最优条件下的计算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0-104页 |
2.6.4 模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04-10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3 斜撑复合支护结构与斜撑支座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106-170页 |
3.1 引言 | 第106-107页 |
3.2 斜撑复合支护结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107-118页 |
3.2.1 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基本假定 | 第107-109页 |
3.2.2 三维斜撑复合支护结构实体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109-118页 |
3.3 斜撑支座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118-139页 |
3.3.1 A型斜撑支座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119-124页 |
3.3.2 B型斜撑支座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124-129页 |
3.3.3 C型斜撑支座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129-135页 |
3.3.4 不同几何模型支座对比分析 | 第135-139页 |
3.4 竖向荷载作用下嵌岩基础破坏模式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139-149页 |
3.4.1 第一主应力分布 | 第140-144页 |
3.4.2 不同宽高比试件内部第一主应力分布 | 第144-146页 |
3.4.3 试件基底反力数值计算结果 | 第146-147页 |
3.4.4 不同荷载作用下试件基底反力分布 | 第147-149页 |
3.5 斜撑支座基础破坏模式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149-168页 |
3.5.1 斜撑支座基础的模型建立 | 第149-150页 |
3.5.2 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参数设置 | 第150-152页 |
3.5.3 斜撑支座基础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152-163页 |
3.5.4 斜撑支座基础与地基不同强度下应力分析 | 第163-1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4 斜撑复合支护结构支座模型试验与结构优化 | 第170-218页 |
4.1 引言 | 第170页 |
4.2 斜撑支座结构模型试验 | 第170-175页 |
4.2.1 试验目的 | 第170页 |
4.2.2 试验前期工作 | 第170-175页 |
4.2.3 试验步骤与加载方法 | 第175页 |
4.3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175-194页 |
4.3.1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175-191页 |
4.3.2 有限元分析数据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191-194页 |
4.4 斜撑支座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194-216页 |
4.4.1 斜撑支座内力计算方法 | 第194-202页 |
4.4.2 斜撑支座基底应力计算方法 | 第202-208页 |
4.4.3 斜撑支座的优化设计实例 | 第208-21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216-218页 |
5 斜撑复合支护结构的工程应用与设计方法 | 第218-24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218-223页 |
5.1.1 地形地貌 | 第218-219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9-221页 |
5.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1页 |
5.1.4 岩土工程参数取值 | 第221-222页 |
5.1.5 边坡支护斜撑复合结构 | 第222-223页 |
5.2 现场监测与数据分析 | 第223-231页 |
5.2.1 测点布置 | 第223-224页 |
5.2.2 仪器设备 | 第224-225页 |
5.2.3 仪器安装 | 第225-226页 |
5.2.4 监测频率 | 第226页 |
5.2.5 监测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226-231页 |
5.3 斜撑复合支护结构设计方法 | 第231-237页 |
5.3.1 斜撑复合支护结构设计方法流程 | 第231-234页 |
5.3.2 斜撑复合支护结构算例 | 第234-23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237-24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240-24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240-24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241页 |
6.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241-242页 |
致谢 | 第242-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4-252页 |
附录 | 第252页 |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252页 |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项目 | 第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