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演变与发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问题提出第14页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第14-17页
        1.3.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第14-15页
        1.3.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第15-17页
        1.3.3 小结第17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4.1 研究目的第17页
        1.4.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5 研究视角与内容第18-19页
        1.5.1 研究视角第18页
        1.5.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6 研究方法、路线与框架第19-22页
        1.6.1 研究方法第19页
        1.6.2 研究框架第19-22页
2 城市中轴线及空间序列的相关概念第22-51页
    2.1 城市中轴线的基本概念第22-25页
        2.1.1 轴线、城市轴线与城市中轴线第22-24页
        2.1.2 城市轴线与城市中轴线的关系第24页
        2.1.3 城市轴线体系第24-25页
    2.2 城市中轴线的类型与文化内涵第25-29页
        2.2.1 城市中轴线的类型第25-28页
        2.2.2 城市中轴线的文化内涵第28-29页
    2.3 城市中轴线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第29-42页
        2.3.1 中轴线的起源第29-31页
        2.3.2 中国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第31-35页
        2.3.3 西方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第35-42页
    2.4 空间序列的基本概念第42-43页
        2.4.1 序列第42页
        2.4.2 空间序列第42-43页
    2.5 空间序列的基本模式第43-44页
        2.5.1 空间序列的构成基础第43页
        2.5.2 点状空间和面状空间的序列模式第43-44页
        2.5.3 线状空间的序列模式第44页
    2.6 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艺术第44-46页
        2.6.1 中轴线空间的理想序列的产生背景第44-45页
        2.6.2 主观设计的空间序列第45-46页
        2.6.3 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复杂性第46页
    2.7 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经验第46-49页
        2.7.1 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变迁历程第46-48页
        2.7.2 北京城市中轴线发展的发展经验第48-49页
    2.8 本章小结第49-51页
3 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历史演变第51-98页
    3.1 都城时期西安中轴线空间序列的演变第52-61页
        3.1.1 西周沣京镐京的中轴格局与空间序列第52-53页
        3.1.2 秦咸阳的空间秩序第53-55页
        3.1.3 汉长安的中轴线空间序列第55-56页
        3.1.4 隋唐长安城中轴线的空间序列第56-60页
        3.1.5 都城时期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特征第60-61页
    3.2 后都城时期中轴线空间序列的演变第61-67页
        3.2.1 五代、宋元时期长安城的轴线秩序第61-63页
        3.2.2 明清西安城中轴线的空间序列演变第63-66页
        3.2.4 后都城时期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演变特征第66-67页
    3.3 区域中心城市时期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演变第67-73页
        3.3.1 民国时期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的发展演变第67-70页
        3.3.2 建国后西安中轴线空间序列的演变第70-73页
    3.4 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演变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第73-80页
        3.4.1 自然因素第74-77页
        3.4.2 政策因素第77-78页
        3.4.3 社会因素第78-79页
        3.4.4 文化因素第79页
        3.4.5 经济因素第79-80页
        3.4.6 小结第80页
    3.5 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的演变概括第80-93页
        3.5.1 范围的变化第81-83页
        3.5.2 功能与职能的变化第83-85页
        3.5.3 风貌的变化第85-87页
        3.5.4 道路与街巷的变化第87-89页
        3.5.5 门户空间的变化第89-90页
        3.5.6 商业空间的变化第90-92页
        3.5.7 居住空间的变化第92-93页
    3.6 西安城市中轴线体系的形成第93-98页
        3.6.1 各条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概况第93-97页
        3.6.2 小结第97-98页
4 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现状问题第98-111页
    4.1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第98-100页
        4.1.1 研究范围第98-99页
        4.1.2 研究内容第99-100页
    4.2 西安中轴线体系空间序列的现状及问题第100-105页
        4.2.1 西安中轴线体系的现状第100-104页
        4.2.2 西安中轴线体系空间序列的现状第104-105页
        4.2.3 西安中轴线体系空间序列的核心问题第105页
    4.3 长安龙脉中轴线空间序列的现状及问题第105-111页
        4.3.1 长安龙脉中轴线的现状概况第105-108页
        4.3.2 长安龙脉中轴线空间序列的现状概况第108-109页
        4.3.3 长安龙脉中轴线空间序列的核心问题第109-111页
5 长安龙脉中轴线空间序列构成及特征第111-130页
    5.1 长安龙脉中轴线空间序列构成第111-123页
        5.1.1 宏观构成要素第111-120页
        5.1.2 微观构成要素第120-123页
    5.2 长安龙脉中轴线空间序列特征第123-130页
        5.2.1 开合特征第124-125页
        5.2.2 起伏特征第125-126页
        5.2.3 风貌特征第126-128页
        5.2.4 小结第128-130页
6 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价值与发展意义第130-136页
    6.1 西安城市中轴线的价值与保护意义第131-133页
        6.1.1 西安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第131页
        6.1.2 西安城市中轴线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价值第131-132页
        6.1.3 保护西安城市中轴线的意义第132-133页
    6.2 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价值与发展意义第133-136页
        6.2.1 宏观中轴线体系空间序列的价值与发展意义第133页
        6.2.2 微观中轴线空间序列的价值与保护发展意义第133-136页
7 西安城市中轴线体系构建第136-146页
    7.1 西安城市中轴线体系构建总体原则和思路第136-137页
        7.1.1 西安城市中轴线体系构建总体原则第136页
        7.1.2 西安城市中轴线体系构建总体思路第136-137页
    7.2 相关上位规划的解读第137-139页
        7.2.1 西安市城市建设文化体系规划第137-138页
        7.2.2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138-139页
        7.2.3 小结第139页
    7.3 西安城市中轴线体系的构建第139-146页
        7.3.1 西安城市中轴线体系职能构建第139-143页
        7.3.2 西安城市中轴线体系等级构建第143页
        7.3.3 西安城市中轴线体系空间构建第143-144页
        7.3.4 西安城市中轴线体系结构模型第144-146页
8 长安龙脉中轴线空间序列的发展策略第146-167页
    8.1 相关上位规划的分析解读第146-151页
        8.1.1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第146-148页
        8.1.2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第148-150页
        8.1.3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150-151页
    8.2 类似项目案例的借鉴研究第151-155页
        8.2.1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综合方案第151-152页
        8.2.2 泰安市历史文化轴总体城市设计第152-155页
    8.3 长安龙脉中轴线的空间定位第155页
    8.4 长安龙脉中轴线空间序列的宏观构想第155-167页
        8.4.1 理想空间序列模式第155-156页
        8.4.2 体验平台界定第156页
        8.4.3 主题确立第156-157页
        8.4.4 空间结构第157-159页
        8.4.5 序列构成单元第159-160页
        8.4.6 节点标识第160页
        8.4.7 空间轮廓第160-161页
        8.4.8 空间界面第161-162页
        8.4.9 开合关系第162页
        8.4.10 起伏关系第162-163页
        8.4.11 建筑风格第163-164页
        8.4.12 色彩系统第164页
        8.4.13 综合交通系统第164-165页
        8.4.14 景观系统第165页
        8.4.15 历史文化保护第165页
        8.4.16 夜景系统第165页
        8.4.17 小结第165-167页
9 长安南路综合改造规划设计研究第167-181页
    9.1 项目背景及规划缘起第167-168页
    9.2 长安南路现状问题总结第168页
    9.3 长安南路地段的特色资源第168-169页
    9.4 长安南路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第169-173页
    9.5 长安南路综合改造规划设计第173-179页
    9.6 小结第179-181页
10 结论与思考第181-184页
    10.1 结论第181-182页
    10.2 批判的声音第182-183页
    10.3 反思与展望第183-184页
致谢第184-186页
参考文献第186-190页
    专著书籍第186-188页
    学术论文第188-189页
    其它文献第189-190页
图表目录第190-196页
    图录第190-195页
    表录第195-196页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196页
    学术研究第196页
    项目实践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护养休”一体化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
下一篇:基于分形地貌的陕北黄土高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以延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