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山地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2 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概述 | 第15-25页 |
| 2.0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 第15页 |
| 2.1 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 第15-16页 |
| 2.2 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 2.2.2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 2.3 环境承载力量化的方法 | 第18-25页 |
| 2.3.1 生态足迹法 | 第18-19页 |
| 2.3.2 系统动力学法 | 第19页 |
| 2.3.3 多目标模型最优化法 | 第19页 |
| 2.3.4 承载率评价法 | 第19-20页 |
| 2.3.5 状态空间法 | 第20-21页 |
| 2.3.6 区域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比选 | 第21页 |
| 2.3.7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 | 第21-25页 |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31页 |
| 3.1 陕南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27页 |
| 3.1.1 区域位置 | 第25页 |
| 3.1.2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 3.1.3 气候特征 | 第26页 |
| 3.1.4 资源概况 | 第26-27页 |
| 3.2 陕南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 3.3 陕南地区环境现状 | 第28-31页 |
| 3.3.1 大气环境 | 第28页 |
| 3.3.2 水环境 | 第28页 |
| 3.3.3 水土流失 | 第28页 |
| 3.3.4 其他环境问题 | 第28-29页 |
| 3.3.5 小结 | 第29-31页 |
| 4 陕南山地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 | 第31-43页 |
| 4.1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1页 |
| 4.1.2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 第31-32页 |
|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 4.2 环境承载力的计算 | 第33-43页 |
| 4.2.1 评价体系各指标值 | 第33-35页 |
| 4.2.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35-36页 |
| 4.2.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36-40页 |
| 4.2.4 环境承载量、承载力、承载率的计算 | 第40-43页 |
| 5 陕南山地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43-49页 |
| 5.1 环境承载量变化分析 | 第43-45页 |
| 5.1.1 陕南山地区域环境承载量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 5.1.2 陕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量变化分析 | 第44页 |
| 5.1.3 陕南地区社会环境承载量变化分析 | 第44-45页 |
| 5.1.4 陕南地区经济环境承载量变化分析 | 第45页 |
| 5.2 环境承载率变化分析 | 第45-49页 |
| 5.2.1 环境承载状态分类 | 第45-46页 |
| 5.2.2 陕南山地区域环境承载率分析 | 第46-49页 |
| 6 陕南山地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预测 | 第49-53页 |
| 6.1 模型建立方法 | 第49-50页 |
| 6.2 预测模型建立 | 第50页 |
| 6.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3-57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 7.2 陕南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3-55页 |
| 7.2.1 资源对策 | 第53-54页 |
| 7.2.2 环境保护对策 | 第54页 |
| 7.2.3 经济对策 | 第54-55页 |
| 7.3 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