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某机场岩溶发育特征分析及其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岩溶勘察技术研究 | 第12-13页 |
| 1.2.2 岩溶发育规律研究 | 第13-14页 |
| 1.2.3 岩溶稳定性分析及病害治理研究 | 第14-15页 |
| 1.2.4 贵州地区岩溶地质问题相关研究 | 第15页 |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18-27页 |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8-20页 |
| 2.1.1 位置及交通 | 第18页 |
| 2.1.2 气象水文 | 第18-20页 |
| 2.1.3 地震动参数 | 第20页 |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4页 |
| 2.2.1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 2.2.2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 2.2.3 地质构造 | 第22-24页 |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7页 |
| 2.3.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 第24-25页 |
| 2.3.2 地下水补径排循环特征 | 第25页 |
| 2.3.3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 第25-27页 |
| 第3章 岩溶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50页 |
| 3.1 地表岩溶发育特征 | 第27-32页 |
| 3.1.1 溶蚀洼地与岩溶槽谷 | 第28-30页 |
| 3.1.2 溶蚀漏斗与落水洞 | 第30-31页 |
| 3.1.3 石牙与溶沟、溶槽 | 第31-32页 |
| 3.1.4 地表岩溶发育特征小结 | 第32页 |
| 3.2 地下岩溶发育特征 | 第32-35页 |
| 3.2.1 溶洞 | 第32-34页 |
| 3.2.2 土洞 | 第34-35页 |
| 3.2.3 地下岩溶发育特征小结 | 第35页 |
| 3.3 地下岩溶的探测 | 第35-48页 |
| 3.3.1 电阻率测深 | 第35-39页 |
| 3.3.2 地震映像 | 第39-42页 |
| 3.3.3 地质雷达 | 第42-46页 |
| 3.3.4 工程钻探 | 第46-48页 |
| 3.4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分析 | 第48-49页 |
| 3.4.1 地层岩性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 第48页 |
| 3.4.2 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 第48-49页 |
| 3.4.3 新构造运动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 第49页 |
| 3.4.4 水文地质条件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 第49页 |
| 3.5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溶洞稳定性评价 | 第50-59页 |
| 4.1 定性分析方法 | 第50-52页 |
| 4.1.1 按顶板安全厚度判别 | 第50-51页 |
| 4.1.2 按顶板厚度与洞径比值判别 | 第51-52页 |
| 4.2 半定量分析方法 | 第52-57页 |
| 4.2.1 按顶板坍塌自行填塞判别 | 第53-55页 |
| 4.2.2 按顶板抗弯安全厚度判别 | 第55-56页 |
| 4.2.3 按顶板抗剪安全厚度判别 | 第56-57页 |
| 4.3 综合判别结果 | 第57-58页 |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溶洞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59-86页 |
| 5.1 FLAC3D简介 | 第59-60页 |
| 5.1.1 FLAC3D基本原理 | 第59-60页 |
| 5.1.2 FLAC3D求解流程 | 第60页 |
| 5.2 数值仿真模型建立 | 第60-62页 |
| 5.3 计算工况及参数 | 第62-63页 |
| 5.4 Ⅰ号剖面数值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3-74页 |
| 5.4.1 Ⅰ号剖面自然状态工况稳定性分析 | 第63-67页 |
| 5.4.2 Ⅰ号剖面高水位工况稳定性分析 | 第67-70页 |
| 5.4.3 Ⅰ号剖面飞机荷载工况稳定性分析 | 第70-74页 |
| 5.5 Ⅱ号剖面数值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4-85页 |
| 5.5.1 Ⅱ号剖面自然状态工况稳定性分析 | 第74-78页 |
| 5.5.2 Ⅱ号剖面高水位工况稳定性分析 | 第78-81页 |
| 5.5.3 Ⅱ号剖面飞机荷载工况稳定性分析 | 第81-85页 |
| 5.6 小结 | 第85-8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