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Supply-hub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关键问题 | 第15-19页 |
1.3.1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建筑工程物资供应链 | 第19-21页 |
2.1.1 供应链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建筑工程物资供应链 | 第20-21页 |
2.2 供应链协同概述 | 第21-23页 |
2.2.1 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 第21页 |
2.2.2 供应链协同的动因 | 第21-22页 |
2.2.3 供应链协同的结构模型 | 第22-23页 |
2.3 Supply-hub运作模式概述 | 第23-26页 |
2.3.1 Supply-hub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3.2 Supply-hub的运作模式 | 第24-25页 |
2.3.3 Supply-hub的主要思想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建筑工程物资供应链的现状及协同需求分析 | 第27-35页 |
3.1 工程物资供应链的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3.1.1 工程物资供应链的特征 | 第27-29页 |
3.1.2 工程物资供应链的现存问题 | 第29-30页 |
3.2 工程物资供应链的协同需求分析 | 第30-33页 |
3.2.1 工程物资供应链的协同需求 | 第30-31页 |
3.2.2 Supply-hub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31-32页 |
3.2.3 工程物资供应链Supply-hub模式的适用性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基于Supply-hub的建筑工程物资供应链协同价值分析 | 第35-43页 |
4.1 研究假设及符号定义 | 第35-36页 |
4.2 工程物资供应链运作成本模型构建 | 第36-40页 |
4.2.1 无Supply-hub的供应链运作成本模型 | 第36-38页 |
4.2.2 基于Supply-hub的供应链运作成本模型 | 第38-40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40-41页 |
4.3.1 参数设置 | 第40页 |
4.3.2 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5 基于Supply-hub的建筑工程物资供应链协同模式 | 第43-58页 |
5.1 基于Supply-hub的工程物资供应链协同模式构建 | 第43-45页 |
5.1.1 工程物资供应链的协同模式 | 第43-45页 |
5.1.2 工程物资供应链协同模式的特征 | 第45页 |
5.2 基于Supply-hub的工程物资供应链协同运作分析 | 第45-49页 |
5.2.1 工程物资供应链的计划协同 | 第46-47页 |
5.2.2 工程物资供应链的供应协同 | 第47-48页 |
5.2.3 工程物资供应链的物流协同 | 第48-49页 |
5.3 基于Supply-hub的工程物资供应链协同模式评价 | 第49-52页 |
5.3.1 样本企业的选取 | 第49-50页 |
5.3.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50-52页 |
5.3.3 方案的综合评价结果 | 第52页 |
5.4 信息协同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 第52-57页 |
5.4.1 信息协同平台的需求分析 | 第53-54页 |
5.4.2 信息协同平台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54-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总结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