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整体上市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整体上市绩效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3 整体上市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5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整体上市及绩效的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整体上市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整体上市的模式 | 第18-19页 |
2.1.3 绩效的概念 | 第19页 |
2.1.4 整体上市绩效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 整体上市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0页 |
2.2.1 关联交易理论 | 第20页 |
2.2.2 同业竞争理论 | 第20页 |
2.2.3 控制权理论 | 第20页 |
2.3 整体上市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3.1 企业边界理论 | 第20-21页 |
2.3.2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1页 |
2.3.3 财务管理目标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情况和绩效评价必要性 | 第23-28页 |
3.1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情况 | 第23-27页 |
3.1.1 关联方概况 | 第23-24页 |
3.1.2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背景及动因 | 第24-26页 |
3.1.3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的模式及运作步骤 | 第26-27页 |
3.2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绩效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28-35页 |
4.1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8-31页 |
4.1.1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8页 |
4.1.2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短期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8页 |
4.1.3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长期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8-31页 |
4.2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4.2.1 绿地集团短期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1页 |
4.2.2 绿地集团长期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4.3 突变级数法的概述 | 第32-35页 |
4.3.1 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 | 第32页 |
4.3.2 突变级数法的步骤 | 第32-35页 |
第五章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绩效评价及分析 | 第35-50页 |
5.1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短期绩效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5.2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长期绩效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37-48页 |
5.2.1 样本数据来源和无量纲化处理 | 第37-39页 |
5.2.2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长期绩效的评价过程 | 第39-44页 |
5.2.3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长期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5.3 绿地集团整体上市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5.3.1 资源整合效果差强人意 | 第48页 |
5.3.2 风险防范能力有待加强 | 第48-49页 |
5.3.3 主营业务能力弱 | 第49页 |
5.3.4 社会绩效投入少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绿地集团提高整体上市绩效的相关建议 | 第50-52页 |
6.1 重视整体上市后的资源整合 | 第50页 |
6.2 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 第50页 |
6.3 提高主营业务能力 | 第50-51页 |
6.4 加大社会绩效投入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