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前言 | 第10-15页 |
1.1 奶牛泌乳过程及泌乳机制 | 第10-11页 |
1.1.1 泌乳过程 | 第10页 |
1.1.2 泌乳机制 | 第10-11页 |
1.2 乳成分的形成机制 | 第11页 |
1.3 奶牛泌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第11-12页 |
1.4 影响泌乳的分子机制探究 | 第12-1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2.1.1 动物准备及乳腺组织样品采集 | 第15页 |
2.1.2 RNA分离与质量评估 | 第15页 |
2.2 RNA-seq数据获取 | 第15-17页 |
2.2.1 转录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 第15-16页 |
2.2.2 质量控制 | 第16页 |
2.2.3 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 第16页 |
2.2.4 定量基因表达水平 | 第16-17页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7-21页 |
2.3.1 差异表达分析 | 第17页 |
2.3.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第17页 |
2.3.3 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 | 第17-18页 |
2.3.4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18-19页 |
2.3.5 免疫组化验证 | 第19-21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21-46页 |
3.1 转录组数据 | 第21页 |
3.2 泌乳启动和退化 | 第21-34页 |
3.2.1 DEG和QTL数据的关联分析 | 第21-31页 |
3.2.2 GO聚类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 第31-33页 |
3.2.3 泌乳启动过程乳蛋白基因及乳脂代谢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33-34页 |
3.3 泌乳上升和下降过程 | 第34-46页 |
3.3.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GO聚类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 | 第34-35页 |
3.3.2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第35-37页 |
3.3.3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37页 |
3.3.4 免疫组化验证 | 第37-46页 |
4.讨论 | 第46-51页 |
4.1 泌乳启动和泌乳退化 | 第46-48页 |
4.1.1 乳糖、乳蛋白和乳脂的合成与物质代谢和转运活动息息相关 | 第46-47页 |
4.1.2 与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变化 | 第47-48页 |
4.1.3 与产奶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48页 |
4.2 泌乳上升下降过程 | 第48-51页 |
4.2.1 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 第48-49页 |
4.2.2 新血管发育、细胞代谢、细胞数量与泌乳变化 | 第49-50页 |
4.2.3 PI3K-AKT信号通路在泌乳变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 第50-51页 |
5.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