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小学高段等第评价改良研究--基于H小学的单元测评案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1.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2.研究内容与问题 | 第13页 |
3.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13-17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2)访谈法 | 第15-16页 |
(3)案例研究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7-54页 |
1.1 概念与背景 | 第17-25页 |
1.1.1 等第制的提出与发展 | 第17-19页 |
1.1.2 基本概念 | 第19-25页 |
1.2 评定等级标准的理论与技术综述 | 第25-36页 |
1.2.1 标准设定指南 | 第25-27页 |
1.2.2 基本要素分析 | 第27-31页 |
1.2.3 其他等级标准设定的技术方法 | 第31-36页 |
1.3 目前对等第评价或等级评价的已有认识 | 第36-42页 |
1.3.1 等级评价的优势 | 第36-39页 |
1.3.2 等级评价的劣势 | 第39-41页 |
1.3.3 双方观点的计量统计 | 第41-42页 |
1.4 国内外的学生评价实践 | 第42-54页 |
1.4.1 国内“等第制评价”实践 | 第42-46页 |
1.4.2 国外实践案例 | 第46-54页 |
2 设定等第及标准 | 第54-80页 |
2.1 测验评价的等第含义 | 第54-68页 |
2.1.1 理想的等第含义 | 第54-55页 |
2.1.2 实践中的等第含义 | 第55-57页 |
2.1.3 重新拟定等第的尝试 | 第57-66页 |
2.1.4 拟定等第含义的重难点 | 第66-68页 |
2.2 等第划分的标准 | 第68-80页 |
2.2.1 等第标准的猜想 | 第68-69页 |
2.2.2 实践参照的等第标准 | 第69-70页 |
2.2.3 界定等第标准的尝试 | 第70-75页 |
2.2.4 界定等第标准的重难点 | 第75-80页 |
3 评定学生的等第 | 第80-114页 |
3.1 测验开展前:拟定题目与题量 | 第80-92页 |
3.2 测验开展后:评定分析学生的答题表现 | 第92-114页 |
3.2.1 学生的等第评定结果分析 | 第92-108页 |
3.2.2 评定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 第108-114页 |
4 对评价结果的交流与使用 | 第114-129页 |
4.1 反馈具体的评价信息 | 第114-122页 |
4.1.1 对良性反馈的思考 | 第114-117页 |
4.1.2 落实对学生的反馈 | 第117-120页 |
4.1.3 落实对家长的反馈 | 第120-122页 |
4.2 基于反馈改进教学 | 第122-129页 |
5 讨论与反思 | 第129-138页 |
5.1 成果与突破 | 第129-132页 |
5.1.1 设置梯度题目 | 第129-130页 |
5.1.2 传递有效信息 | 第130-13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132-138页 |
5.2.1 一个难题:准确描述等第含义 | 第132-133页 |
5.2.2 一个重点:如何合理界定标准 | 第133-134页 |
5.2.3 一个现实:教师负荷太重 | 第134-135页 |
5.2.4 一个猜想:教师思考应更加深入 | 第135-136页 |
5.2.5 一个期待:教师行动应更加大胆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3页 |
后记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