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桥涵设计论文

混凝土梁式桥减隔震机理的多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9页
    1.1 引言第15-17页
    1.2 桥梁减隔震原理与常见装置类型第17-18页
    1.3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18-23页
        1.3.1 减隔震技术应用第18页
        1.3.2 减隔震装置研究现状第18-23页
            1.3.2.1 叠层橡胶支座第18-21页
            1.3.2.2 滑动摩擦型减隔震支座第21-22页
            1.3.2.3 其他类型减隔震支座第22-23页
    1.4 桥梁地震响应分析第23-27页
        1.4.1 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第23-25页
            1.4.1.1 简化数值模拟第23-24页
            1.4.1.2 多尺度数值模拟第24-25页
        1.4.2 试验研究第25-26页
        1.4.3 设计方法研究第26-27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7-29页
    参考文献第29-39页
第二章 橡胶减隔震支座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第39-61页
    2.1 引言第39页
    2.2 支座构造第39-41页
    2.3 理论研究第41-45页
        2.3.1 竖向抗压刚度第41-43页
        2.3.2 压缩剪切水平刚度第43-45页
            2.3.2.1 叠层橡胶支座第43-44页
            2.3.2.2 铅芯橡胶支座第44-45页
    2.4 试验研究第45-48页
        2.4.1 试验加载装置第45-46页
        2.4.2 试验工况第46页
        2.4.3 试验结果分析第46-48页
    2.5 数值模拟第48-57页
        2.5.1 材料的力学模型第48-50页
            2.5.1.1 Mooney-Riviln模型第49页
            2.5.1.2 Ogden模型第49-50页
        2.5.2 支座有限元模型第50-54页
            2.5.2.1 基本设置与简化第51页
            2.5.2.2 单元时间步长与材料参数设置第51-52页
            2.5.2.3 非线性接触关系第52-54页
        2.5.3 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第54-57页
            2.5.3.1 压缩试验第54-55页
            2.5.3.2 压剪试验第55-57页
    2.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桥墩多尺度数值模拟第61-79页
    3.1 引言第61-62页
    3.2 材料模型第62-69页
        3.2.1 弹塑性损伤帽盖模型第62-68页
            3.2.1.1 屈服面定义第62-63页
            3.2.1.2 损伤定义第63-64页
            3.2.1.3 网格敏感性控制第64-65页
            3.2.1.4 单元删除第65页
            3.2.1.5 率变效应第65页
            3.2.1.6 参数设置第65-66页
            3.2.1.7 实例验证第66-68页
        3.2.2 钢筋弹塑性模型第68页
        3.2.3 钢筋混凝土简化模型第68-69页
    3.3 单元类型第69-70页
        3.3.1 SOLID164第69页
        3.3.2 BEAM161第69-70页
    3.4 多尺度分析实例第70-76页
        3.4.1 建模第70-72页
            3.4.1.1 多尺度数值建模方法第70-71页
            3.4.1.2 钢筋混凝土结构模拟第71-72页
        3.4.2 水平侧向加载试验第72-74页
        3.4.3 动力特性第74-76页
    3.5 本章小结第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第四章 混凝土减隔震梁桥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第79-101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缩尺模型设计与制作第79-84页
        4.2.1 工程背景第79-80页
        4.2.2 模型相似理论第80页
        4.2.3 模型相似比第80-81页
        4.2.4 模型设计第81-82页
        4.2.5 模型施工第82-84页
    4.3 振动台测试系统第84-85页
        4.3.1 振动台第84页
        4.3.2 信号测试与数据采集系统第84-85页
        4.3.3 模型安装第85页
    4.4 振动台试验方案第85-87页
        4.4.1 地震记录第85-87页
        4.4.2 试验工况第87页
    4.5 试验结果第87-97页
        4.5.1 自振频率第87-88页
        4.5.2 加速度响应第88-93页
            4.5.2.1 全桥各部位加速度时程对比第88-90页
            4.5.2.2 主梁加速度响应与输入峰值关系第90-93页
        4.5.3 位移响应第93-97页
            4.5.3.1 梁、墩位移时程第93页
            4.5.3.2 梁墩相对位移响应与输入峰值关系第93-95页
            4.5.3.3 PGA/PGV对梁墩相对位移的影响第95-97页
    4.6 本章小结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第五章 基于多尺度模拟的减隔震梁桥地震响应研究与验证第101-119页
    5.1 引言第101-102页
    5.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102-103页
    5.3 显式算法第103-105页
        5.3.1 中心差分法第104页
        5.3.2 沙漏控制第104-105页
        5.3.3 质量缩放第105页
    5.4 数值计算结果第105-115页
        5.4.1 动力特性第105-108页
        5.4.2 加速度响应对比第108-111页
        5.4.3 位移响应对比第111-113页
        5.4.4 基底剪力第113-114页
        5.4.5 支座第114-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9页
第六章 考虑地震动特性影响的减隔震梁桥地震响应分析第119-131页
    6.1 引言第119-120页
    6.2 桥梁多尺度模型第120-121页
    6.3 加速度峰值对地震响应的影响第121-127页
        6.3.1 主梁第122-123页
        6.3.2 墩底混凝土状态第123-125页
        6.3.3 支座第125-127页
    6.4 PGA/PGV比值对地震响应的影响第127-128页
    6.5 本章小结第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1页
第七章 混凝土减隔震梁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第131-169页
    7.1 引言第131-133页
    7.2 远场地震动强度折减系数谱第133-145页
        7.2.1 地震动原纪录第133-134页
        7.2.2 地震动修正纪录第134-135页
        7.2.3 参数设置第135页
        7.2.4 强度折减系数谱R第135-136页
        7.2.5 PGA/PGV比值影响规律第136-139页
        7.2.6 场地土条件影响规律第139-141页
        7.2.7 屈服后刚度比影响规律第141-142页
        7.2.8 非线性回归分析第142-145页
            7.2.8.1 拟合公式第142-143页
            7.2.8.2 拟合结果第143-144页
            7.2.8.3 拟合结果验证第144-145页
    7.3 近场脉冲地震动非线性变形系数第145-155页
        7.3.1 近场地脉冲地震动波库第145-148页
        7.3.2 参数设置第148页
        7.3.3 周期标准化第148-150页
        7.3.4 延性系数影响规律第150-152页
        7.3.5 屈服后刚度比影响规律第152-153页
        7.3.6 简化等延性非线性变形系数第153页
        7.3.7 加速度反应谱第153-154页
        7.3.8 近场地地震动非线性位移谱第154-155页
    7.4 近场地地震桥梁减隔震设计实例第155-162页
        7.4.1 工程背景第155-156页
        7.4.2 设计分析第156-159页
            7.4.2.1 支座合并原理第157-158页
            7.4.2.2 设计步骤第158-159页
        7.4.3 支座设计第159-161页
        7.4.4 桥墩设计第161-162页
    7.5 本章小结第162-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6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69-173页
    8.1 结论第169-171页
    8.2 展望第171-173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3-175页
致谢第175-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非机动车交通运行特性及自行车道优化设计方法
下一篇:强震下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倒塌破坏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