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1.2 抗侧滚扭杆的运用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参数化CAD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疲劳寿命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5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于SolidWorks的参数化CAD系统 | 第20-38页 |
2.1 SolidWorks二次开发基本原理 | 第20-24页 |
2.1.1 SolidWorks二次开发接口 | 第20-21页 |
2.1.2 SolidWorks API | 第21-24页 |
2.2 数据库访问技术 | 第24-27页 |
2.2.1 数据库访问技术综述 | 第24-25页 |
2.2.2 ADO访问Access数据库 | 第25-27页 |
2.3 联合参数法参数化设计 | 第27-32页 |
2.3.1 联合参数法原理 | 第27-29页 |
2.3.2 联合参数法实例 | 第29-32页 |
2.4 抗侧滚扭杆参数化系统设计 | 第32-37页 |
2.4.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2.4.2 系统与界面的开发 | 第33-34页 |
2.4.3 抗侧滚扭杆系统相关校核计算 | 第34-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抗侧滚扭杆动力学仿真 | 第38-45页 |
3.1 线路轨道谱 | 第38-40页 |
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3.3 仿真工况及结果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随机载荷的处理与载荷谱编制 | 第45-62页 |
4.1 随机载荷的统计计数处理 | 第45-49页 |
4.1.1 随机载荷的压缩处理 | 第45-47页 |
4.1.2 雨流循环计数法 | 第47-49页 |
4.2 各单一工况载荷谱的分布规律与检验 | 第49-54页 |
4.2.1 正态分布与威布尔分布基础 | 第49-50页 |
4.2.2 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 | 第50-52页 |
4.2.3 分布参数估计与检验 | 第52-53页 |
4.2.4 二维疲劳载荷概率联合密度函数 | 第53-54页 |
4.3 多工况疲劳载荷谱合成 | 第54-55页 |
4.4 全寿命多工况二维疲劳载荷谱的编制 | 第55-59页 |
4.4.1 基于概率密度法的疲劳载荷扩展 | 第55-57页 |
4.4.2 多工况二维载荷谱的设计 | 第57-59页 |
4.5 一维载荷谱的等效转化 | 第59-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随机载荷下疲劳寿命预测理论研究 | 第62-70页 |
5.1 P-S_a-S_m-N曲面方程的建立 | 第62-65页 |
5.2 概率Miner累积损伤准则 | 第65-69页 |
5.2.1 一维概率Miner累积损伤准则 | 第65-66页 |
5.2.2 二维概率Miner累积损伤准则 | 第66页 |
5.2.3 累积损伤准则的修正 | 第66-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抗侧滚扭杆疲劳寿命分析 | 第70-77页 |
6.1 抗侧滚扭杆的有限元分析 | 第71-72页 |
6.2 应力谱的转化 | 第72-73页 |
6.3 抗侧滚扭的疲劳寿命分析 | 第73-74页 |
6.4 基于VC++的ANSYS二次开发 | 第74-76页 |
6.4.1 基于VC++的ANSYS二次开发技术原理 | 第74-75页 |
6.4.2 添加ANSYS工具条 | 第75-7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抗侧滚扭杆优化设计分析 | 第77-85页 |
7.1 实验样本 | 第77-78页 |
7.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第78-80页 |
7.2.1 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第78-79页 |
7.2.2 RBF神经网络 | 第79-80页 |
7.3 遗传算法 | 第80-82页 |
7.4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应用于抗侧滚扭杆优化设计 | 第82-8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附录 | 第95-10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