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桩—土接触面力学性质的模拟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桩基础承载力研究内容第11页
    1.2 桩土力学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桩土接触面相关性质的研究第11-12页
        1.2.2 土-结构面剪切带的研究第12-14页
    1.3 桩基承载力的测试方法第14-17页
        1.3.1 静载试验法第14-15页
        1.3.2 低应变测试法第15页
        1.3.3 高应变测试法第15页
        1.3.4 静动法第15-16页
        1.3.5 自平衡法第16页
        1.3.6 模型模拟法第16-17页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17-20页
        1.4.1 选题依据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页
        1.4.3 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桩-土接触面剪切试验分析第20-34页
    2.1 土体中剪切带理论第20-22页
        2.1.1 分叉理论第20页
        2.1.2 Cosserat 微极理论第20-21页
        2.1.3 剪切破坏面倾角第21-22页
    2.2 桩-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第22页
    2.3 土样基本物理力学试验分析第22-28页
        2.3.1 容重测定第22页
        2.3.2 土样粒度分析第22-25页
        2.3.3 含水量测定第25页
        2.3.4 粘性土液塑限的测定第25-26页
        2.3.5 压缩固结实验第26-28页
    2.4 土体-混凝土中型剪切试验第28-33页
        2.4.1 中型剪切试验设备第28-29页
        2.4.2 中型剪切试验试样的制备第29页
        2.4.3 剪切面法向应力的确定第29页
        2.4.4 接触面剪切试验结果分析第29-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颗粒流方法特征与应用第34-44页
    3.1 颗粒流方法介绍第34-35页
    3.2 颗粒流方法基本原理第35-37页
    3.3 颗粒的生成过程第37-40页
        3.3.1 颗粒的单个生成法第37-38页
        3.3.2 颗粒的随机生成法第38-40页
    3.4 边界条件第40-41页
    3.5 颗粒流研究步骤第41-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颗粒细观参数的选取第44-62页
    4.1 前言第44-45页
    4.2 砂土三轴试验颗粒细观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第45-59页
        4.2.1 反演试验分析的过程第45-46页
        4.2.2 正交试验设计第46-47页
        4.2.3 三轴试验模型的建立第47-49页
        4.2.4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第49-59页
        4.2.5 颗粒细观参数反演结果第59页
    4.3 混凝土抗压试验的反演分析第59-61页
        4.3.1 混凝土抗压颗粒流模型的建立第60页
        4.3.2 混凝土细观参数的确定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桩-土接触面剪切试验的模拟第62-74页
    5.1 剪切试验模型的建立第62-64页
    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64-69页
        5.2.1 数值模拟结果与中型剪切试验的对比第65页
        5.2.2 法向应力作用下颗粒流模型的响应第65-66页
        5.2.3 剪切过程中颗粒流模型的响应第66-69页
    5.3 剪切带的支持矢量机方法分析第69-73页
        5.3.1 支持矢量机理论第69-70页
        5.3.2 支持矢量机方法对剪切带的分析第70-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学习期间科研成果第81-82页
后记和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一体化转型期的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考察
下一篇:冻融循环作用下长春地区非湿陷性黄土状土性质变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