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二、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六、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城乡空间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4页 |
1.1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城乡空间组织理论溯源 | 第16-19页 |
1.1.1 莫尔的《乌托邦》 | 第16页 |
1.1.2 空想社会主义 | 第16页 |
1.1.3 “城乡融合”的观点 | 第16-17页 |
1.1.4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 第17页 |
1.1.5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 第17-18页 |
1.1.6 刘易斯的“以城带乡”发展理论 | 第18页 |
1.1.7 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 | 第18-19页 |
1.2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3 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1.4 苏南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苏南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当代背景 | 第24-34页 |
2.1 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2.1.1 乡镇企业的崛起,促使小城镇大发展 | 第24页 |
2.1.2 市场化推动与政策引导下的苏南城乡一体化 | 第24-25页 |
2.1.3 城乡统筹理念下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 第25-26页 |
2.2 苏南小城镇进入城乡一体化转型期 | 第26-34页 |
2.2.1 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 第26-27页 |
2.2.2 城乡一体化转型期,苏南小城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7-34页 |
第三章 近年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之设计解析 | 第34-92页 |
3.1 规划背景 | 第34-42页 |
3.1.1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 第35-41页 |
3.1.2 产业高度密集 | 第41页 |
3.1.3 中心镇竞争力提高,对周边带动作用强 | 第41-42页 |
3.1.4 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 第42页 |
3.2 规划目标小结 | 第42-54页 |
3.2.1 工业园区化 | 第42-45页 |
3.2.2 农业集约化 | 第45-47页 |
3.2.3 环境生态化 | 第47-49页 |
3.2.4 农村社区化 | 第49-50页 |
3.2.5 商业现代化 | 第50-52页 |
3.2.6 三产多元化 | 第52-53页 |
3.2.7 产业特色化 | 第53-54页 |
3.3 规划原则小结 | 第54-61页 |
3.3.1 功能合理分区 | 第54-55页 |
3.3.2 保留与发展并重 | 第55-57页 |
3.3.3 整体生长的空间 | 第57-60页 |
3.3.4 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 第60-61页 |
3.4 规划布局结构的总体特征 | 第61-92页 |
3.4.1 结构紧凑——紧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空间结构布局 | 第61-75页 |
3.4.2 林水贯穿——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的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 第75-83页 |
3.4.3 宜居便利——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影响 | 第83-92页 |
第四章 当前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之开发模式探讨 | 第92-106页 |
4.1 小城镇的开发模式 | 第92-103页 |
4.1.1 开发主体分类 | 第92-94页 |
4.1.2 开发动力及分类 | 第94-103页 |
4.2 苏南小城镇规划实践经验分析 | 第103-106页 |
4.2.1 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土地开发模式 | 第103页 |
4.2.2 综合运用积极因素促成小城镇的开发 | 第103-104页 |
4.2.3 抓住城镇化的有利契机和条件——产业和交通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当前小城镇规划实践之典型问题与对策 | 第106-118页 |
5.1 小城镇土地制度的瓶颈与突破 | 第106-110页 |
5.1.1 当前小城镇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06-107页 |
5.1.2 土地制度改革的成都途径 | 第107-110页 |
5.2 小城镇规划编制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与对策 | 第110-113页 |
5.2.1 小城镇规划编制与经济发展难以同步 | 第110-111页 |
5.2.2 对策: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和规划的适应性 | 第111-113页 |
5.3 小城镇规划实施水平的制约和对策 | 第113-115页 |
5.3.1 小城镇规划和实施存在的问题 | 第113-114页 |
5.3.2 对策: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总规划师制度 | 第114-115页 |
5.4 小城镇建设风格的问题与对策 | 第115-118页 |
5.4.1 小城镇风格雷同缺乏特色 | 第115-116页 |
5.4.2 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小”,塑造小城镇特色 | 第116-11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一、结论 | 第118-119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