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学术背景 | 第10页 |
1.2 理论意义与工程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来源 | 第12-13页 |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13-15页 |
1.5.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与振动相关的高速铁路特点 | 第15-17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无砟轨道系统 | 第15页 |
2.3 高速铁路车辆轨道垂向作用力的特殊性 | 第15-16页 |
2.4 高速铁路列车的环境振动特性 | 第16-17页 |
第3章 研究区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概况 | 第17-20页 |
3.1 自然地理及气象 | 第17-18页 |
3.1.1 自然地理 | 第17页 |
3.1.2 气象 | 第17-18页 |
3.2 河流水文 | 第18页 |
3.3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3.4 地质构造 | 第18页 |
3.5 地层岩性 | 第18-20页 |
第4章 研究区岩土体及轨道系统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第20-27页 |
4.1 粉质黏土、卵石土参数取值 | 第20-25页 |
4.1.1 粉质黏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取值 | 第20-23页 |
4.1.2 卵石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取值 | 第23-25页 |
4.2 CRTSⅢ型无砟轨道的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层、支撑层物理力学参数的取值 | 第25-26页 |
4.3 参数取值汇总 | 第26-27页 |
第5章 研究区高速铁路列车动荷载的计算 | 第27-37页 |
5.1 成灌线运营机车及轨道类型概况 | 第27-30页 |
5.1.1 CRH1A型和谐号动车组 | 第27-28页 |
5.1.2 CRTSⅢ板式型无砟轨道 | 第28-30页 |
5.2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 第30-37页 |
5.2.1 车辆系统振动方程 | 第30-31页 |
5.2.2 轨道系统振动方程 | 第31-32页 |
5.2.3 轨道随机不平顺 | 第32-33页 |
5.2.4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关系 | 第33页 |
5.2.5 列车振动荷载数值求解 | 第33-34页 |
5.2.6 高速列车振动荷载获取 | 第34-37页 |
第6章 场地的FLAC数值模拟及模型的合理性论证 | 第37-55页 |
6.1 引言 | 第37-38页 |
6.1.1 FlAC3D简介 | 第37页 |
6.1.2 模型网格尺寸的确定 | 第37-38页 |
6.1.3 模型边界条件 | 第38页 |
6.4 FLAC3D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6.4.1 路堤的几何尺寸 | 第38-39页 |
6.4.2 CRTSⅢ型轨道的几何尺寸 | 第39-40页 |
6.4.3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6.5 模型合理性论证 | 第40-55页 |
6.5.1 现场测试 | 第40-46页 |
6.5.2 FLAC3D数值模拟 | 第46-53页 |
6.5.3 模型合理性论证 | 第53-55页 |
第7章 振动防治的岩土工程措施研究 | 第55-96页 |
7.1 引言 | 第55-56页 |
7.2 数值模拟分析路线的确立 | 第56-58页 |
7.3 动荷载输入方式及监测点布置 | 第58-59页 |
7.4 原始状态下的FLAC3D数值模拟 | 第59-64页 |
7.4.1 半边模型 | 第59页 |
7.4.2 重力作用下的静力计算结果 | 第59-61页 |
7.4.3 动力响应分析 | 第61-64页 |
7.5 填充沟深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64-74页 |
7.5.1 方案1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64-67页 |
7.5.2 方案2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67-70页 |
7.5.3 方案3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0-73页 |
7.5.4 小节 | 第73-74页 |
7.6 填充沟填充材料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74-78页 |
7.6.1 方案7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4-77页 |
7.6.2 小节 | 第77-78页 |
7.7 填充沟到线路水平距离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 第78-84页 |
7.7.1 方案8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78-81页 |
7.7.2 方案9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81-83页 |
7.7.3 小节 | 第83-84页 |
7.8 上部填充沟、下部刚性隔振排桩的隔振效果研究 | 第84-96页 |
7.8.1 方案4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84-88页 |
7.8.2 方案5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88-91页 |
7.8.3 方案6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91-93页 |
7.8.4 小节 | 第93-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6页 |
建议 | 第96-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3页 |